新学网首页 语文 数学 物理 化学 作文 感动 心灵鸡汤 人生感悟 名著知识 成语大全 唐诗 宋词 名人名言 英文词典 登录

《我们的玩具和游戏》例谈

新学网 > 语文 > 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 > 我们的玩具和游戏 > 我们的玩具和游戏评课稿

随着二十一世纪高科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网络技术迅猛发展,并以其独有的特性冲击着社会的每一个角落。其中,“网络教学”就作为一种新型教学模式,给现代教育带来了一场翻天覆地的变革,就连古老的语文学科,也在网络的冲击下,正逐步走向一个更广阔、快捷的知识空间,显示出其特有的魅力。

众所周知, 传统的语文教学通常是以教师和课堂为中心的灌输式的教学,注重讲授、忠实于课本,而对与课本相关的内容或课文以外的知识不太重视,更不会作为教学内容,结果使活生生的语文学习变成了单一枯燥的文字交流或机械的操作训练,学生也始终处在被动接受状态,呈现一种“单向传递”的模式,从而极大程度地限制了学习者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大大扼杀了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与发展。显然这是与当前新课改所倡导的教育理念是极不相符的。

与传统语文教学相比,计算机网络教学的最大优势就在于它能为学生创设一个直观生动、形象逼真的教学情境,变枯燥的学习为有趣的知识求索,同时为学生提供丰富的信息资源,让学生在亲手操作中体验自主学习带来的快乐,从而较好地完成对知识的构建。作为一名教学一线的小学语文教师,我在近几年的网络教学探索中,愈加感到网络教学给语文课堂注入了无限的生机与活力,让语文学习在空间与时间上得到了最大限度的扩展与延伸。下面,我就以本人执教的《我们的玩具与游戏》一课为例,谈谈网络教学让语文课“活”起来的几点体会:

一. 网络教学让教学内容“活”起来

《我们的玩具和游戏》一课是北师大版新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第15单元的第一篇主题课文,全文分春、夏、秋、冬四部分描写了农村孩子如何在大自然中就地取材,动手动脑,创造自己喜欢的玩具和游戏。文章条理清楚,主题鲜明,意在让学生体会创造与快乐之间的关系。但对于二年级的小学生来说,本课的识字量较大,内容又远离城市孩子的背景生活,如按传统教学方式,仅靠教师的语言描述,恐怕学生很难理解和接受,费时又费力。在这一点上,计算机网络可以充分发挥其资源优势,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感性认识及丰富的信息资源,让教学内容“活” 起来。

我首先利用多媒体课件将课文中春、夏、秋、冬四部分内容有机串联,制成动画,再配上优美的音乐与朗诵,让学生通过网络自由欣赏。这种集图、文、声、色和动画于一体的教学方式,穿越了时空,把远离学生生活背景的教学内容十分生动有趣,形象直观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充分调动了学生的视觉、听觉等感觉器官,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学习的注意力更加集中,对课文的理解更加容易,记忆也更加牢固,同时也使教师的授课迅速方便,轻松省时,课堂容量增大,课堂教学效率提高。此外,我还将本课的生字词也变“活”,即把全部生字的拼音隐藏于课文文字之中,学生在自读课文时,可以利用鼠标任意点击不认识的生字,该字的拼音就会自动出现在屏幕上,还配以准确的读音,以帮助学生自学。结果,这样的设计不仅大大提高了低年级学生的识字兴趣,满足了不同学生的不同学习需要,还有效避免了传统课堂教学中出现的“月亮走,我也走”的跟学现象,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并让他们在操作中享受到成功的乐趣。

二.网络教学让学习方式“活”起来

新一轮课程改革明确提出“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即教学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满足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同时,新课改还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新型学习方式。而网络环境下的语文教学,正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以参与为中心的新型教学模式,它能创造出一种身临其境,完全真实的学习环境,让学生自由选择学习内容,查阅需要的信息,从而获得最真实的学习体验。在此种学习过程中,学生对学习顺序的选择、学习时间的分配、重难点的认定、训练时机的把握和训练大小的按排等问题,都可以因不同的学习主体而有所不同,自主学习成为必然。教师的任务则是利用网络进行实时监控,在适当时机给予帮助和点拨,并将有代表性的问题通过网络传输,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和讨论。

例如在《我们的玩具和游戏》一课的教学中,我利用多媒体技术在课件中分别为学生提供了春、夏、秋、冬四部分学习内容和一些相关的背景资料及练习,每部分内容又通过按钮供学生自行选择学习,教师则通过网络进行监控和指导,最后再通过网络组织全班同学交流自己的自学感受,提出问题让大家讨论交流。结果,这种 “活”起来的学习方式,不仅给学生在学习时间上和学习内容上留出了充分的选择余地,有效地培养了学生们自主、合作、探究的意识与能力,还让他们在广阔的知识空间自由翱翔,尽情创想,满足了他们个性发展的不同需要。

三.网络教学让课堂气氛“活”起来

凡是富有成效的学习,学生必须对要学习的材料具有浓厚的“兴趣”,但兴趣不是自发的,而是要靠教师有意识地调节和激发才行。网络教学就可以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其生动、形象的画面,能变抽象为直观,增加知识的趣味性和灵活性,还能有效调动学生的情绪,活跃学生的思维,营造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良好课堂气氛。

在《我们的玩具与游戏》一课的课件设计中,我编排了一系列符合学生口味的有趣练习,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如:在“生字大餐”这一部分,我将每一个生字都写在“巧克力饼干”上,供学生兴致勃勃地享用“美味”;在“快乐点击”小游戏中,我抓住低年级学生好奇好胜的特点,让普通的生字练习变成了激烈的“放飞气球”挑战赛;在“幸运挑战”环节中,我把五个思考题藏在了苹果树上五颜六色的苹果上,供学生任意选择点击,交流讨论,使学生们在轻松与快乐中突破了本课的重点和难点……一堂课下来,原本枯燥的生字学习变成了饶有兴趣的知识求索,原本被动地倾听变成了主动去动手实践,知识在不知不觉中得到消化、巩固和升华,同学间的关系也变的更加亲密了。大家都说:“计算机网络学习真好,不仅学到的知识多了,而且学知识也变得更有趣了!”

四.网络教学让创造思维“活”起来

一堂成功的课,仅有充实的内容和良好的课堂气氛是不够的,让学生的创造思维得到充足的发展和发散,才会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使他们成为一个有独特见解和有创新个性的新世纪人才。在《我们的玩具和游戏》一课的识字教学中,由于识字量较大,字型又难以把握,我就让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识字经验,试着给生字分类,之后,教师再通过网络组织学生对各种分类方法进行讨论交流。结果这一教学过程不仅让学生对所学的识字方法进行了系统的回顾,还有效发散了学生的创造思维,张扬了学生的个性,交流中出现的各种分类方法真可谓“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如:有的学生是按照生字的组成结构分类的(上下、左右、独体等);有的是按照生字的比画难易程度分类的;有的是按照形声字的特点分类的(形旁表义,声旁表声);还有的是按照是否为多音字分类的……学生们多角度的思维方式及学习方法让老师震撼不已,拍手叫绝。

总之,通过《我们的玩具和游戏》一课的教学,使我深深体会到了网络教学为新课改语文课堂注入的无限生机与活力,与此同时,也引发了本人对小学网络语文教学的几点思考:

首先,我认为教师必须正确、全面地认识网络教学的概念,找准网络教学与语文教学的最佳衔接点。因为网络教学模式虽然是比较先进和科学的新型教学模式,但它并不是“灵丹妙药”,并不适用于所有语文课文的教学,也绝不能完全替代传统的课堂教学。像一些知识性强,需要学生广泛搜集资料的常识性课文,就比较适用于网络教学,如新教材中《太阳》、《车的世界》、《远行靠什么》等科学知识性说明文。而一些写景散文、诗歌或说理性较强的故事等(小学语文课本里有不少这样的课文)就不一定都适合网络教学,而更适合“点拨启导,自主发展”式的教学模式,比如《春天的手》《手捧空花盆的孩子》、《我必须去》等课文。总之,网络教学模式的运用应当因“材”施教,根据教材内容的不同来选择运用,并且不能因为重视了网络的应用而忽视了语文的特点,把语文课上成电脑教育课或者自然课。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网络的优势,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合作探究,自主发展的精神。

其次,我认为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运用网络进行教学,教师的作用并没有被削弱,反而是对教师和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试验中我深深体会到:要想真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必须彻底转变自己的教育教学观念,认真学习新课改理念,具有更丰富的知识内涵和更高的业务素质,并使自己在美术、音乐、计算机知识及软件开发等诸多方面都有着不俗的修养,此外,还要具备一双“慧眼”,即为学生在浩如烟海,鱼龙混杂网络资源中选取最合适的教学内容,在课堂上指导帮助学生寻找最适合自己学习的环境等,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让语文课堂“活”起来。当然,在对教师提出要求的同时,其实也对学生提出了相应更高的要求。那就是:学生必须从小就学习掌握一定的计算机操作水平、并努力提高自己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自主探究的能力及较强的自我控制能力等。

最后,作为一名参与网络资源开发应用研究课题的一线教师,我在具体执教的过程中,还深深感触到目前适合小学语文新教材同步使用的精品软件还太少,比如自己在教学《我们的玩具和游戏》一课时,课件制作就遇到了较大的困难,一是表现农村孩子春、夏、秋、冬玩耍场面的真实素材难以找到,只能仿照课文做成动画。二是课件动画的的制作又需要较高的专业水准,必须由专业教师帮助完成才行。这势必会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时间,从而不同程度地影响到课题研究的进程。如这些方面都能够得到顺利解决的话,相信今后参与到此课题研究中来的教师还会更多。

我相信,随着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这一重大课题的深入开展与研究,自己一定能在不断的探索与创造中及时总结经验教训,力争为语文教学改革开辟一条新道路,为培养创新型人才开拓一片新天地。

中考 高考名著

常用成语

新学网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090062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