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标指出,语文要做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这篇课文,能不能侧重一点人文性呢?如果学生能从这篇课文中得到一点对科学的认真对待的态度,对科学的一种兴趣,哪怕有一点点(当然科学兴趣也不是一篇课文能培养出来的),如学生能在学过本文后去收集一点有关航天的知识、中国的登月计划等(准备在课后布置一个手抄报的作业),是不是也做到了在侧重人文性的同时做到了与工具性的统一?
课前思考了一下如何在课堂中去营造一种浓浓的科学氛围。
1、科学氛围的导入。
如何引入,设计时想到了几点:
1、中秋节就要到了,月亮代表了人们的一种美好的寄托,如“独在异乡为异客”、“但愿人长久”等。
2、古代神话中对月亮的向往,如嫦娥奔月、广寒宫、桂花酒等。
3、神州五号的升空、中国登月计划的开展。
4、阿姆斯特朗说的一句话:对我个人来说,是一小步,但对整个人类来说,却是跨了一大步。
在实际课堂上,教师引入第一点后,后面两点让学生在竞赛中进行,背背以月寄相思的诗词、开展一些小知识的竞赛。
思考:课前设计中就知识引入的时间会长一些,第二、三点也可以放在课后进行,学生在进行小竞赛中情绪比较高,时间长就长点吧,大概花了十分钟的时间,这样必然会影响到学生对文本的感悟时间,这样课前的导入时间是否过长?但想想这几点对学生兴趣的激发都有好处。
在学生小竞赛后教师对学生说阿姆斯特朗登上月球说了一句话,有位同学接着就说了一句:是美国话,老师也就顺着而下:对,是美国话,老师才翻译过来,对意思还不太理解,咱们来好好学习课文,看看你是怎样理解的,也好帮帮老师。咱们就一起来和他们来一次奔月旅行。
以下的步骤是;
1、教师:搬开科学旅行中的绊脚石。
读通课文,自己解决部分词,根据课后的要求给课文分段。
相互讨论,看看还有哪些绊脚石能解决。对还有的一些,让学生读读句子,尽量自己解决。基本上学生读过两次后都能自我解决。印象深的是对“广袤、巨石嶙峋”,让学生读句子,怎样去读,读后你有什么感觉,两读后学生都能自己说出来了。
2、教师:自我快乐科学旅行。
读自己喜欢的、感受深的地方,把它读好。由于时间关系,受开始时间的影响,此处没能真正的读好。但老师感到欣慰的是这节课举手的学生特别多,有一些平时不喜欢举手的学生也纷纷举起了手,老师也做到了给予他们特别的关爱,看到想举又不举的学生脸上的表情,一般机会都给了他们。
下节课,主要的思路:
1、把课文读好,第六小节读美,读出感受。
2、找出文字背后的故事。
(1)、宇航员训练中会有哪些故事。
(2)、人类终于登上了千百年来心驰神往的月球那一时刻会有哪些故事。
3、体会阿姆斯特朗那句话的意境。
4、现场采访(情境再现),然后写一则新闻报道,
(5)、课外布置一个有关航天的手抄报(可以分工合作)。
中考 高考名著
常用成语
新学网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090062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