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幸听了三位老师精彩的
语文课,感触颇深。翁意雯老师执教的《桥》感人肺腑,刘优梅老师执教的《梦想的力量》清新自然,顾春艳老师执教的《检阅》情真意切。这几位老师在新课标理念的指引下,不仅具有熟稔的课堂驾驭能力,更具有较强的情感调控能力。下面我重点评一评翁意雯老师执教的《桥》这一课。
《桥》这篇课文讲的是一天黎明,一个工地突遭洪水侵袭,100多人无路可
逃,都疯了似的向一座木桥拥去,情况十分危急。而老汉——一位即将退休的党支部书记却站在桥头沉着冷静地指挥人们有秩序地逃生,最后他和自己的儿子被洪水夺去了生命。故事非常感人。这篇文章的一个重要的情感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从老汉的语言、动作、神态中,感受到老汉在危险面前沉着冷静、舍己为人、大公无私的高尚品质。翁老师很好地抓住了“老汉像一座大山”这句话,抓关键词,层层递进,把老汉光辉的形象展现在学生面前并融入孩子心里。应该说这是一堂很成功的语文课,亮点为:
一、引导学生静下心来有效地进行“读”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充分地读是对文本很好的解读。这堂课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学生的朗读。翁老师是这样做的:
首先,让学生自由读全文,从整体上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并谈一谈自己读文后的感受;接着,让学生再次默读,分别划出描写洪水和老汉的句子,在小组中交流,并说说自己的感受是什么;然后,在学生对老汉有了一定的认识后,划出课文中令自己感动的句段,读给大家听,这样逐步深入地、有感情地朗读,使学生读出洪水的肆虐,情况的危急,人们的慌乱和老汉的沉着、镇定,读出不同的理解,读出不同的韵味。从而加深了对老汉的理解、升华了对老汉的认识,使学生与作者、文本达到情感上的共鸣。
二、披文入情,注重学生的“悟”
语文学科规范也提出:“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对含义深刻的句子,需要引导学生反复朗读感悟。在理解“老汉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群。他像一座山。”这句话时,翁老师指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为什么要把老汉比作一座山。学生开始认为老汉沉着冷静是一座山,接着老师引导学生联系下文体会,学生感悟到老汉受人拥戴,他公正无私,他是群众的靠山。
老汉对儿子的几个动作,“冲、揪、凶得像豹子”等在翁老师的引导下,学生也有了深入的了解。对于小伙子的一瞪一推和老汉的一揪一推,更是含义深刻,令人回味。
文中“老汉似乎要喊什么,猛然间,一个浪头也吞没了他。”一句,翁老师引导学生思考:老汉想喊什么?学生通过讨论,领悟到老汉也是一个有亲情的人。但是在生与死的关头,他为了群众,舍弃了亲情。
三、巧取名字,升华学生的情感。
整堂课,通过自读自悟,一位普通的老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已经深深地留在学生的心理。面对狂奔而来的洪水,他以自己的威信和沉稳、高风亮节、果决的指挥,将村民们送上跨越死亡的生命桥。他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座不朽的桥梁。这座桥梁是我们党以老支书为代表的优秀共产党员密切联系群众的“桥”,这正是课文以“桥”作题目的深刻内含。所以到最后,在为新桥取名的时候,学生也说出了这其实是一座“生命桥”、“希望桥 ”、“救命桥”……这真是“情到深处自然浓”呀!
商榷的地方:
老师的语言非常优美,但是对于学生的评价好像过于注重情感方面,有点像预先背的一样。比如学生的感悟是从“!”中得到的,我觉得教师的评价也可侧重这一点,借机对学生进行小小的使用标点的提醒。
中考 高考名著
常用成语
新学网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090062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