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未听课矣,纵然听之,亦茫茫然也。皆因吾不识今人之肢解课文,于点点圈圈中让人不知所云,亦因某些文章此含义那情感令人无法捉摸,教者必强加于人,听之毛骨悚然,极不自然。
今日至中山小学,听《伯牙绝弦》,令人耳目一新。一是因为本人好古文,二是教者善于抓住“知音”这一重点,拓展开去,在自然中使学生感悟人物之情感。且看课文之读,有初读、再读,在读中指导读,在读中初步领悟情感。再看关于“知音”之重点,紧扣“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曰:‘善哉,洋洋乎若江河。’边读边指导边释义,听之相当的自然而亲切。更难能可贵的是,教者从“高山流水”拓展开去,指导学生用杨柳依依、清风徐徐等词,使学生真正明白“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在教师声情并茂的叙述中,古今结合,学生写出了伯牙对子期绵绵不绝的情义。在《高山流水》的音乐声中达到了高潮,“摔碎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弹。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水到渠成也。
后来,教科所祝老师评课,说到课件的运用与文本的关系。她说,文本乃是根本,能用文本,就要善用之,切不可滥用媒体也。常见某些教师切割文本之片断,投影之,然后就丢了教本,分析媒体内容,我总感觉不是滋味,今日听祝老师之言,与吾所见略同,幸甚之至。
常感慨自己老矣,跟不上现代人上课之妙处,也上不了点点滴滴的细课。但我总是坚持自己的观点:教者,化课文之繁为简也。老师若能从长长的课文中提纲挈领,则能事半而功倍也。至于学生懂不懂,让他们自己去慢慢领会吧。
写到此,我回想起前些天上的《狼牙山五壮士》。这是一篇老课文了,我不知别人是怎么上的,反正我是简单地完成了,自己也甚感满意。五壮士,壮也。任务之壮,痛击敌人之壮,引敌上绝路之壮,绝地杀敌之壮,跳崖之壮。处处皆壮,读之壮也。
不是说老年人不思上进,是有些事确实让人无法上进。比如说教研吧,皆为年轻人之天地,为他人评职而上。好像老年人评了职,就不必,或永远不必上公开课了。其实教研是为了研,当处处公开课,处处一种腔调的时候,人人阴柔无阳则之时,着实让人提不起听课的精神。
百花齐放春色好,教研也如此。希望能听到风格各异,有粗也有细的课。
今日听课,得到很多,感想也挺多。如我这般年纪之人,心湖微起波澜,这样就好。
中考 高考名著
常用成语
新学网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090062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