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学网首页 语文 数学 物理 化学 作文 感动 心灵鸡汤 人生感悟 名著知识 成语大全 唐诗 宋词 名人名言 英文词典 登录

苏教版五年级上:《备课参考大全》

新学网 > 语文 >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 > 苏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相关知识积累 > 苏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相关知识积累备课参考大全

第一课 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

课文是一首清新明快的诗歌,作者以细腻的笔触,展现了大自然瑰丽与奇妙的风光,召唤少年朋友们热爱自然,勇于探索,从大自然这“绿色的课本”里汲取营养。全诗文辞优美,句式整齐,字里行间涌动着激情,朗读时宜以轻快、热烈为基调。

诗的第一小节写祖国敞开绿色的大门,召唤孩子们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作者以生动、形象的描绘,一下子就把读者带进了山青水秀、风光无限的境界,使人不由得想往下细读,去探索大自然“绿色的课本”的神奇与美丽。朗读前两行时,语气宜平缓,要注意突出“绿色”、“清凉”等词,营造一个清新、美丽的氛围。紧接着后两行语调应呈上扬的趋势,表示召唤少年朋友们去投入大自然的怀抱。

诗的第二小节则从多彩多姿的自然画卷中撷取了四个异常美丽、生动的镜头,即“翠竹的挺拔”、“松柏的苍劲”、“果园的丰收”、“沃野的耕耘”,一幕幕地向我们展现了大自然的美妙,激发人们亲近自然、感触自然的欲望,朗读时要充分地展开想象,仿佛置身在画卷中。语调应明快,当读到“翠竹的挺拔”、“松柏的苍劲”、“果园的丰收”、“沃野的耕耘”要将以上加点词处理为朗读重音,速度要稍快些,以显示大自然的美妙风光是说也说不尽的。

诗的第三、四小节选取了“鸣禽”、“野花”、“青山”、“绿水”四个富有活力的事物来表现绿色的大自然充满奇趣,作者将它们拟人化,说它们要和少年朋友联欢,对少年朋友抒发心声,以此将诗情推向高潮,尤其是“青山说”、“绿水说”这两句激情澎湃,富有号召性,激励少年朋友勇于攀登、探索自然。朗读时,语气要激昂。语调由低到高,其中“攀登”和“前进”重音轻读,“无限”、“少年”、“豪”、“浩瀚”、“胸”可重读,“豪”与“胸”字还可稍拖长些,以此显得豪情万丈。 紧接着,诗的第五节以两句“去吧”将诗歌的调子拉归平缓,朗读时语调宜舒缓,要注意轻读“片片”、“阵阵”、“明媚”、“愉快”等词,而“早晨”的“早”、“黄昏”的“黄”则应略拖长声音读,这样就能更好地表现出大自然的美好、可爱,给人以想象的余地,营造更为深

远的意境。

诗的最后一小节文字与开头一节完全一样,但在朗读表达上却与开头有别,诗的开头是发出召唤,因而两句“去吧!”更富有激情,朗读时调子上扬的程度要高,而结尾是对开头的一个应答,因而“去吧,去呼吸山水间芬芳的空气”上扬的程度要比开头低,到最后一句中“绿色的课本”时语调应完全降下来。这样一应一答,将诗歌的内在的旋律由舒缓推向激昂,再回归为舒缓,给人一种完整紧凑、文气贯通的感觉,令人回味无穷。

祖国名山录

祖国的山川千姿百态,各具特色,你知道我国著名的山峰有哪些吗? 我国最著名的山峰当属“五岳” 、“四大佛教名山”及“四大道教名山”。

“五岳”是我国五大名山的总称。 东、西、中三岳都位于黄河岸边,黄河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摇篮,是华夏祖先最早定居的地方。所以“五岳”尊为群山之首。

东岳泰山:耸立在山东省中部,高接云天,最高峰海拔1500多米,尊为五岳之首。

南岳衡山:位于湖南衡阳盆地北缘的湘江之滨。主峰祝融峰海拔1,290米。

西岳华山:位于陕西省华阴县。华山的雄险居五岳之首。“自古华山一条路”,登临犹如上天梯。

北岳恒山:在山西省东北部,山势陡峭,沟谷深邃。主峰玄武峰海拔2,017米。

中岳嵩山:位于河南省登封县境内。屹立于河南省豫东平原西隅。有三个高峰,其最高峰1440米。

四大佛教名山:浙江普陀山,安徽九华山,四川峨眉山,山西五台山。

四大道教名山:四川青城山,湖北武当山,江西龙虎山,安徽齐云山。

我国著名的山峰还有:黄山:位于安徽省南部。以“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四绝闻名中外,被人们称为“天下第一奇山”。

岳麓山:位于长沙湘江西岸,是南岳72峰之一。群峰对峙,山色秀丽,并有很多名胜古迹。

庐山:位于江西省北部。以景色秀丽著称于世,庐山的魅力在飞瀑流泉,美丽的瀑布给庐山增添了迷人的色彩。

阿里山:位于我国台湾省中部。共由十八座高山组成,日出、云海、晚霞、森林与高山铁路,合称阿里山五奇。

香山:香山在北京城郊的西山东麓,重峦叠嶂,花木满山,海拔577米。素以满山红枫吸引游客。

第二课 《师恩难忘》

人民作家刘绍棠

刘绍棠,是当代著名作家,1936年2月生于北京通县儒林村,1948年参加革命。1949年在《文艺周刊》上发表作品时只有15岁,尚在中学读书。1954年入北京大学中文系学习。1956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1957年被错划为右派,受到不公正的待遇。1979年平反,焕发了写作的第二青春,创作了大量优秀文学作品。曾任北京市作家协会副主席、北京市人大常委会委员、《中国乡土小说》丛刊主编等职。1997年3月12日在北京逝世。

刘绍棠40多年文学生涯,致力于“中国气派,民族风格,乡土题材,地方特色”,著作有《刘绍棠文集——大运河乡土文学体系》共12卷。其中长篇小说(含早年)共九卷,中篇小说两卷,理论、随笔、回忆录一卷,是中国当代一位多产的作家。他的作品格调淳朴,文字通俗晓畅,描写从容自然,结构简洁完整,乡土色彩浓郁。

发表于1952年的短篇小说《青枝绿叶》是刘绍棠先生的成名作,被选入中学语文课本。他的作品《京门脸子》获得北京优秀长篇小说奖。《敬柳亭说书》获得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峨眉》获得全国优秀短篇奖。《黄花闺女池塘》获得90年代优秀小说奖。中短篇小说多次被译成英、法、德、俄、日、西班牙、泰国、孟加拉、阿尔巴尼亚文。1991年7月1日,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表彰为“为发展我国文化艺术事业做出突出贡献”专家,终身享受国家特殊津贴。1992年5月,北京通县建立刘绍棠文库,授予“人民作家,光辉乡土”纪念碑。他还多次被载入《世界名人录》,《世界作家名人录》。

《师恩难忘》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并正确、规范地书写本课的6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连贯、通顺地复述“我”开学第一课的情景。

3、培养学生尊师、爱师、亲师的感情。

教学难点 学习作者紧扣题旨选取典型事例,在叙事之中融入自己真实情感的写作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题

1、导入:同学们,在四年的学习生活中,你一定遇到过几位好老师,他们一定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回忆一下,他(她)为什么会让你难忘?

2、指名作答。

3、揭题:下面,我们大家一起听一听著名作家刘绍棠对儿时老师的回忆。 (板书课文标题,播放课文录音。)

二、初读全文

1、自学生字词。 ①自由读。 ②指读、齐读。

2、指名分节读课文,相机正音。

三、略读课文第一部分

1、读一读。

2、想一想:田老师给人的第一印象是什么?

3、说一说。

四、细读课文第二部分

1、速读第3至7自然段,找田老师教学最让人佩服的地方,并用笔画下来。 ( 同桌讨论,指名汇报。)

2、你不想听一回田老师的国文课吗? ①同桌互相读给对方听。 ②指名朗读。

3、小组研究:开学第一天,田老师是怎样上课的?他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4、反复阅读第5自然段,然后把这个故事复述给大家听。说说你很快能复述出来的秘诀。

五、默读课文第三部分

1、默读课文,想一想:哪些语句反映了“我”难忘田老师的教诲之恩?

2、指导朗读:怎样读才能传达出作者对田老师的尊敬和感激之情? ①同桌讨论; ②自由练读; ③指读,相机引导。

3、小组研究: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与课文标题有什么关系?

六、总结全文

1、再读全文:跟着课文录音轻声读课文。

2、纵观全文,说一说:田老师是一位怎样的老师?把你心中的感受用一二句话说出来。

3、你还想对作家刘绍棠说一二句话吗?

七、学习生字

1、出示生字“娓、姥、炊、歇、叨、诲”。

2、指读。

3、观察字形,想一想:这些字在字形上有一个共同特点是什么?

4、描红临写。

5、评价:

①学生互评。

看看临写的字和范字像不像,像的就用红笔把它圈起来,不像的字请你告诉他(她)哪儿不像,指导他(她)再写一遍。

②老师总结,表扬红圈较多的同学。

八、布置作业

1、迁移练习:在教过你的老师中,谁给你的印象最深,选择有关他(她)的一件事写下来。

2、实践活动:自制贺卡,在教师节前夕送给你现在和以前的老师,写上你由衷的祝福,表达对老师的敬意。

第三课 古诗两首

民族英雄于谦

于谦是明朝著名的民族英雄,浙江钱塘(今杭州)人,他从小就树立了远大的志向。长大以后,他考中进士,做了几任地方官,严格执法,廉洁奉公。后来担任河南巡抚,奖励生产,救济灾荒,比较关心人民疾苦。于谦前后在任十九年,威信很高。

于谦所生活的十五世纪中叶的明代,中国北方少数民族也先率领的瓦刺部族的骑兵,向明王朝发动了大规模的进攻。由于宦官把持朝政,腐败无能,明朝五十万大军与也先骑兵在北京西北的土木堡一战中大败,督师亲征的英宗皇帝也被敌军俘掳。京师岌岌可危、朝廷惶惶不可终日,身为兵部左侍郎的于谦挺身而出,力挽狂澜。他一方面另立英宗的弟弟为景帝,以安抚民心,另一方面巩固京师的防务,并屡出奇兵挫败也先骑兵。也先见挟英宗进攻北京的阴谋失败,于是将英宗放回,与明王朝议和。

历史的悲剧又重演了一次。于谦的功劳不仅未受到应得的酬谢,反而遭到了朝中邪恶势力的嫉恨与迫害。他们发动宫廷政变,把受辱的英宗重新扶上皇位,并以叛逆的罪名将其杀害。

于谦死后葬于西湖西岸的三台山,与湖的北岸栖霞岭下的岳飞墓遥遥相望。后人在诗中写道:“赖有岳于双少保,人间邕觉重西湖。”岳飞与于谦的悲壮事迹,给湖山增色不少。

于谦少年时博览群书,十六岁时就读于吴山三茅观,写下了有名的《石灰吟》:千锤百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青白在人间。诗如其人,这首《石灰吟》可以说是于谦生平和人格的真实写照。

凛然碎身留清白

于谦从小学习刻苦,志向远大。相传有一天,他信步走到一座石灰窑前,观看师傅们煅烧石灰。只见一堆堆青黑色的山石,经过熊熊的烈火焚烧之后,都变成了白色的石灰。他深有感触,略加思索之后便吟出了《石灰吟》这首脍炙人口的诗篇。那年,于谦刚好12岁。

首句中“千锤万击”极言石头历经魔难,在开采过程中经受了千万次的锤打敲凿。次句“烈火焚烧若等闲”是讲石头还要经过熊熊大火的煅烧,然而面对炙人的大火,石头全然不惧,只当作是平平常常的事。

石灰的诞生注定了它的自我牺牲、自我奉献,“粉骨碎身”是讲石灰被人们粉碎从而广泛应用于生产和建设中。石灰由石成灰全然不怕,目的只有一个——“要留清白在人间”。这“清白”既是指石灰装点人间的亮丽风景,又是指石灰不怕牺牲、乐于奉献的高洁品格。

整首诗笔法凝炼,一气呵成。诗作表达了作者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和大无畏的凛然正气。作者站在旁观者的角度采取写实的表现手法对石灰进行了不仅生动而且深刻的描述。石灰的道路由“千锤万击”到“烈火焚烧”再到“粉骨碎身”,最终“留下清白”,仿佛一位奋斗者,历尽艰辛,终于实现其理想,达到了一种完美的境界。

唐朝大诗人白居易说:“歌咏言,诗言志。”12岁的于谦写下的这首诗不只是石灰形象的写照,更是他人生的追求。于谦经过发愤苦学,步入仕途。他的一生,为官清廉,关心民间疾苦,为人刚正不阿,敢于得罪权贵。因此,朝中一批阴险贪残的家伙恨死了他。他们密谋策划,等待时机,一心想除掉于谦。最后,在一场事变中,这帮家伙挑唆皇帝,杀害了正直无私的于谦,可是正如他早年写的《石灰吟》一诗那样,他那不畏权贵的品格和清白高洁的节操永留人间,后人永远崇敬他、怀念他,而这首《石灰吟》也因于谦而被传诵不绝,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

一“淡”一“满”尽显个性 ——《墨梅》赏析

梅花,开放在万花凋零的严寒季节,她傲冰斗雪既有清肌玉骨的仙姿,又能先于众花报春,寒气愈重,其清香愈加芬芳。因此古人常把她作为坚强品格和高贵气节的象征。本课的墨梅,指只用水墨不用颜色画成的梅花,看上去十分的高雅大方。本诗作者王冕是元末明初人,被称为“画梅圣手”。这是一首作者自己题咏自己所画梅花的诗作。诗中所描写的墨梅劲秀芬芳、卓然不群。

古人写诗,注重炼字。诗中(亦指画中)的梅花生长在作者日日洗涤笔砚的池水边,那一朵朵开放的梅花都呈现出淡淡的墨痕。一、二两句运用白描手法写梅花的形态,一个“淡”字既道出画梅花的技法,又刻画出梅花朴素淡雅、傲立于严寒的风骨,令人耳目为之一新。

再看末句,诗人为什么特别爱画不着颜色的淡墨梅花呢?原来他并不希罕那些庸俗的人们夸奖梅花的颜色艳丽,只求保留那清新的香气充塞在天地之间。一个“满”字,不仅传神地写出了梅香的充盈激荡,而且使得诗人人格魅力的凸现与辐射分外的耀眼!这种不流于世俗、傲骨铮铮的气节正是作为诗人的王冕的志趣所在,这种不追求虚浮绮丽的外表而钟情于梅花精神的表现方法正是作为画家的王冕的巧夺天工之处。 “画梅须具梅气骨,人与梅花一样清。”人们是这样称赞王冕的。现实中的王冕与他笔下的梅花一样,坚贞不屈、孤芳自赏。相传由于王冕的画画得特别的好。当地的县官和一个有权势的大财主慕他之名,几次想见他都遭到了拒绝,最后,当县官亲自下乡见他时,他听到消息后赶紧躲了起来,又让县官吃了闭门羹。因而《墨梅》这首诗不仅反映了他所画的梅花的风格,也反映了作者的高尚情趣和淡泊名利的胸襟,鲜明地表明了他不向世俗献媚的坚贞、纯洁的操守。

在这首诗中,一“淡”一“满”尽显个性,一方面,墨梅的丰姿与诗人傲岸的形象跃然纸上;另一方面令人觉得翰墨之香与梅花的清香仿佛扑面而来!从而使“诗格”、“画格”、人格巧妙地融合在一起!

“画梅圣手”王冕

王冕(1310—1359),字元章,又字元肃,号煮石山农。浙江诸暨人。出生贫寒,幼年替人放牛,*自学成才。性格孤僻,鄙视权贵,应试不中后漫游吴楚、大都等地,晚年隐居会稽九里山。诗画皆负盛名,尤擅画梅。

相传,他的父母单生王冕一人,视他如掌上明珠。他周岁就会说话,三岁能对答自如,到五六岁,认识能力更要比一般儿童高,八岁开始入 学,成绩优良,宗族大为惊奇,视为神童。王冕小的时候,求知欲很旺盛,好奇心也很强。

有一天,他的父亲叫他去放牛,他把牛放在草地上,自己溜到私塾里去听村童读书,傍晚回去时,牛不见了,被他父亲狠狠地教训了一顿。他还常常坐在庙里菩萨的膝上,借长明灯读书认字。青年时代的王冕曾一度热衷于功名事业,他专心研究孙吴兵法,学习击剑,有澄清天下之志,常拿伊尹、吕尚、诸葛亮比喻自己,想做一番惊天动地的事业。但是,元朝统治者歧视汉族知识分子的残酷现实教育了他,他的仕途之梦很快就破灭了。他参加过进士考试,没有考中,回来后,满怀郁愤,就把所有的文章烧毁掉,以示永绝仕途。他知道功名已是镜中花,水中月,便改途易辙,学南阳诸葛亮,隐居于九里山的水南村,白天耕作,晚上作画,过着“淡泊以明志”的半饥不饱的生活。

王冕的诗,语言质朴,意境深远,不拘于常格,大都收入在《竹斋集》里。王冕擅长画梅,他的“墨梅”,可用“神韵秀逸”四字来概括。构图密而不乱,繁而有韵。立如龙,劲似铁;发梢如箭,短如戟,不止求形似,而且求神似,表现出或娇艳,或清雅,或灿烂,或萧疏等等姿态,被明代沈尧龙称为“墨王”。

第四课《我也是普通一兵》

精彩片断(一)

《我也是普通一兵》生动地记叙了国家主席刘少奇同志在江上遇险的情景,表现了少奇同志临危不惧、舍己救人的无私无畏的崇高革命精神。课文的第二自然段具体地描写了刘少奇同志乘坐的江轮在江面上突遇狂风暴雨时的危急情况:“船行不久,忽然江面上狂风大作,暴雨如注,小山似的巨浪一个接一个卷到甲板上来。江轮在波峰浪谷间摇来晃去,情况十分危急。” 对于这段文字的理解,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采用了如下“三步曲”:

一、找出文中具体描写“情况十分危急”的语句读一读。

二、用简笔画把当时江面上的危急情形画出来。

三、指导学生通过表情朗读表现出当时的危急情形。

第一步对学生来说难度不大,他们很快找到了“狂风大作”、“暴雨如注”、“小山似的巨浪”、“一个接一个”、“波峰浪谷”、“摇来晃去”等词句。

第二步,语文课上画画,这对于学生来说感觉十分新鲜,他们兴趣相当浓,三五分钟内就画成了简笔画。老师从中挑选出一幅学生的作品,“请教”了他以下几个问题:

1、为什么雨不画成雨点,而是连成线?

学生答:因为课文中写的是“暴雨如注”。(“注”者,灌入也。)

2、为什么把连成线的雨画成斜状?

学生答:课文中写江面上“狂风大作”,雨自然是斜的。

3、为何把轮船画得有些倾斜?

学生答:课文中写到了江轮在波峰浪谷间“摇来晃去”。此时,一名学生主动把他画的简笔画送到老师手上,原来,他的作品中还画出了卷到甲板上的巨浪。老师对此作了充分的肯定。通过这一“画一画”的环节,可以看出,学生的阅读是细致的,认识是全面的,对语言文字的理解也是准确的。

精彩片断(二)

生:老师,我想对这篇文章的题目提个意见,可以吗?

师:哦?很好!你想说什么?

生:这篇文章用刘少奇同志说的话“我也是普通一兵”做题目,我觉得不够准确。因为用它做题目只能概括文章前一部分的内容:当江轮在江面上遇险的时候,刘少奇同志把自己看成是普通一兵,大家抢险,他也要求参加.没有搞特殊化。但是,这篇文章一共是9个自然段,有6个自然段写发现民船遇险时,刘少奇同志下令“立即停船抢救”,写了他把自己的安危置之度外,和大家一起全力抢救人民群众的感人事迹。所以,应当把它改一下,用刘少奇同志说的另一句话“立即停船抢救”来做文章的题目。

师:你积极开动脑筋,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这是很好的,值得表扬,也值得大家学习。同学们,你们对这一问题是怎么看的?

生:除了同意x x刚才发表的意见之外,我认为,还可以用“抢救群众要紧”做题目。这篇文章重点写的是在人民群众出现生命危险的时候,刘少奇同志不顾个人安危,严肃地对船长说“抢救群众要紧”,反映了刘少奇同志关心群众胜过自己的高贵品质,用“抢救群众要紧”也可以。

师:刚才两位同学都发表了很好的意见,我也认为他俩说得都有一定的道理。我们可以在课后把这些意见整理出来,寄给编写教科书的叔叔、阿姨们,再听听他们的意见。你们看,怎么样? 生:(众)(点头)好!

评点:教者对来自“小不点”的意见,不一棍子打死,而是认真听取,在热情支持的同时,采取慎重的态度加以处理,既维护了教科书的严肃性,又保护了学生大胆怀疑的积极性,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这是值得肯定的。

大型水利枢纽工程——葛洲坝

长江是养育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之一,她浩浩荡荡6300公里,是我国的第一大河,也是世界的第三大河。其最为奇秀、最为壮观的风景,当属川鄂两省交界处的三峡: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三个峡的风光各有特色,名胜古迹到处都是,令人流连忘返。更为可贵的是,由于这里两岸都是悬崖绝壁,江流湍急,水力资源十分丰富。所以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为了全面地综合治理和开发长江,展开了大规模声势浩大的三峡水利枢纽工程。

葛洲坝水利枢纽是三峡工程的实验坝。它位于三峡末端的宜昌市境内,距上游的三峡水利枢纽约38公里。大坝北抵江北镇镜山,南接江南狮子包,雄伟高大,气势非凡。主要由船闸、发电厂、泄洪闸、冲沙闸及挡水大坝组成,全长100万平方千米,占长江流域总面积一半以上。坝线长2606.5米,最高坝高53.8米。这座工程共需开挖回填土石方1.13亿立方米,这等于是把一座高山搬走。浇灌混凝土共达1113万立方米。如果说一辆卡车可运5立方米混凝土的话,那么这么多混凝土就需要200万卡车才能运完。所需金属共7.75万吨。这些金属用来造船的话,可造万吨轮船七八艘。

葛洲坝的功能之一是防洪。大坝中央有27个泄水闸,每秒可排泄11万立方米特大洪水。此外,大坝另一功能是发电。整个工程有两座发电厂,共装机21台,总装机容量271.5万瓦,年均发电量157亿度,送往上海、河南、湖南、武汉等地,是世界大型水电站之一。葛洲坝还有两座单级船闸和两条航道,可通过万吨级的轮船,为当今世界最大的船闸之一。

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是举世瞩目的大型水利枢纽工程。现在,这座巨大的现代建筑,已成为宜昌市的一个主要的参观点,每年都有数以万计的游客去参观呢!

第五课 嫦娥奔月

中秋节的来由及传说

在我国,一年之中与岁时有关的节日非常多,而中秋节是人们最喜欢的节日之一,一直都被喻为最有人情味、最富诗情画意的一个节日。

关于中秋节的来由,流传着两种说法:一种认为中秋与秋社有关。我国是个农业国家,农事和季节有很大的关系,古人在播种的时候,就向土地神祈求丰收,到了收成时也向土地神报告丰收,答谢神祗的护佑。前者叫做“春祈”,后者叫做“秋报”。八月十五是稻子成熟的季节,这一天,各家各户都会拜谢土地神,中秋节很可能就是“秋报”的遗俗。另一种说法认为中秋与古代的祭月风俗有关。中秋节的起源可能与古代对月的原始信仰有联系。我国古代神话中有女娲捧月的故事和嫦娥奔月的故事。秦汉之前的礼仪中,就已经有秋分之夜,天子到国都西郊月坛祭月的规定,北京的月坛,就是明清皇帝祭月的场所。从唐诗写中秋的诗中,可以看到,当时已经把嫦娥奔月的神话故事与中秋赏月联系在了一起。到宋朝,节日活动已很盛大,南宋时杭州因为中秋赏月,“此夜天街买卖,直到五鼓,玩月游人,婆娑于市,至晓不绝。” 中秋节的传统食品是月饼,月饼是圆形的,象征团圆,反映了人们对家人团聚的美好愿望。中秋节吃月饼据说始于元代,当时,朱元璋领导汉族人民反抗元朝暴政,约定在八月十五日这一天起义,以互赠月饼的办法把字条夹在月饼中传递消息。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便在民间传开来。

后来,朱元璋终于把元朝推翻,成为明朝的开国皇帝。 对于中秋节,民间一直流传着多个不同的传说和神话故事。除了嫦娥奔月、朱元璋月饼起义的故事外,还有唐明皇游月宫的故事呢!相传唐玄宗携天师和道士一同中秋望月,突然玄宗兴起游月宫之念,于是天师作法,三人一起步上青云,漫游月宫。但宫前守卫森严,无法进入,他们只能在外俯瞰长安皇城,在此之际,忽然听到仙乐阵阵,清丽奇绝,婉转动人!唐玄宗素来熟通音律,于是默记心中。日后玄宗回忆月宫仙娥的音乐歌声,自己又谱曲编舞,这便是历史上有名的“霓裳羽衣曲”。

第六课 《成语故事三则

“疏体”画家第一人

著名的书画家张僧繇是六朝梁时吴中(今苏州)人,与唐代吴道子被称为“疏体”代表。他善书佛道、人物、鸟兽、山水、花卉;他广收博取,能独辟蹊径,将晋卫铄《笔阵图》的书法用笔方法融入绘画,艺术手法简练,富于变化,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被称为“张家样”。“张家样”的崛起,把“线”的表现引向了“面”的表现,把“墨”的表现引向了“色”的表现,为日后山水画、花鸟画的发展,从技法上奠定了基础,对后世影响极大,与顾恺之、陆探微并列,被称为六朝三大家。

张僧繇以画龙闻名于世。据唐人张彦远《历代名画记》的记载,张僧繇曾应邀在金陵安乐寺的墙壁上画白龙四条,龙须龙爪龙头龙身龙尾龙鳞一应俱全,但他就是不肯点睛,说一旦点睛,这些白龙就会乘风飞去。百姓们不相信,以为他信口开河,再三要求他给龙画上眼睛。张僧繇实在经不住大家的要求,于是提笔蘸墨,但是他为了让庙中留下两只白龙,只肯为其中两只白龙点睛。锋毫落下,两条白龙就有了炯炯有神的眸子,须臾间雷鸣电闪,白龙身在的画壁从中裂开,两条白龙乘云驾雾而去,只剩另外两条没有点睛的白龙还留在画壁上。

张僧繇除了会“画龙点睛”外,据说他还能“画锁制龙”,他在昆山惠聚寺,“画神于两壁、画龙于四柱”,方圆百里之内的百姓若是患了疾病,只要来到壁下虔诚祈祷一番,再停留片刻就可以痊愈。但是每逢天色阴暗,风雨欲来的时候,墙上的飞龙就蠢蠢欲动,仿佛要乘风飞去一般,于是张僧繇就画了一把锁将龙制住,让它们无法逃脱这个地方。

有关张僧繇画艺高超、甚而通灵的传说还有许多,这些无疑都表达了一种普遍的赞赏——张僧繇在艺术表现的传神和逼真性方面达到了一个前所未及的崭新高度。

注:密体和疏体 中国人物画自魏晋南北朝开始分为工笔和写意两大体系,以顾凯之、陆探微为代表的“细密精致而绚丽”的画风。造型准确精细,色彩鲜艳富丽,称之为“密体”;以张僧繇为代表的简练概括的画风,人物造型简练,赋彩单纯“迹简意淡而雅正”称之为“疏体”。

不拘一法教《成语故事三则》

苏教版小语第九册中《成语故事二则》-课,是由三个短小精悍的成语故事组成的,我认为在教学时,可不拘一法。

一、生字开始,突破难点 第一个故事《自相矛盾》,内容简单,但理解寓意井非易事。我就从学习 生字“戳”开始。先让学生通过查字典,了解“戳”的意思,并让学生伸出手指头,做出“戳”的动作。接着出示“戳穿”二字,同时拿出一张纸和一支笔,让学生演示“戳穿”。然后提问:课文中写的是以什么戳什么呢?(“矛”戳“盾”)。学生通过看图、查字典,知道了矛和盾为何物后,我又提出问题:“矛”能不能戳穿“盾”呢?学生议论纷纷、各抒己见,认识到那个既卖矛又卖盾的楚国人的话,前后抵触。从而,也就理解了寓意。就这样,从生字人手,步步深入,突破了难点,达到了目的。

二、标题入手,理清层次 第二个故事是《滥竽充数》。从题目看,学生很难理解这是何意。于是,我先让学生通过查工具书理解“滥”、“竽”、“充数”和整个词语的本意,启发学生围绕题目提问题:“谁滥竽充数?”、“为什么他一开始能够滥竽充数?”、“后来又不能滥竿充数了?”带着这些问题再去读课文,文章的层次理清了,寓意也就出来了。

三、人物先行,揭示中心 “画龙点睛”这个成语,平时学生听老师说过,但它出自什么典故,学生不甚明了。于是,我在上课伊始,让人物先行,在学生充分预习了课文后,我主动提问:①这个成语故事写的是谁?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②张僧繇画了龙为什么不“点睛”?③后来为什么又给龙画上眼睛?④“点睛”的结果怎样?在进行朗读、比较、分析的过程中,学生体会到了张僧繇画龙技巧的高超。“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呢?”随着最后一个问题的提出,故事的中心也就自然而然地浮出水面,即“说话或作文时,在关键处加上精辟语句,使内容更加生动传神。” 这三则成语故事虽然篇幅短小,但由于我运用了三种不同的教法,使学生有了新鲜感,有了求知欲,因而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中考 高考名著

常用成语

新学网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090062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