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空气 氧
第一节 空气
一、教学要求:1、 空气成分:了解。2、空气污染与防治:常识性介绍。二、知识要点;1、 化学史:(1)、首先制得氧气的化学家:瑞典化学家舍勒;英国化学家普利斯特里。(2)、法国化学家拉瓦锡得出空气是由氮气和氧气组成的结论。2、(1)、空气的成分按体积百分比计算:氮气78%、氧气21%、稀有气体0.94%、二氧化碳0.03%、其他杂质和气体0.03%。(2)、稀有气体包含:氦、氖、氩、氪、氙、氡六种物质,其化学性质很稳定,一般不参加化学反应。3、空气成分测定实验:红磷或白磷在钟罩内燃烧,产生大量白烟,钟罩内水面逐渐上升,最终水面上升为原空气体积的1/5左右。消耗的是氧气,余下的主要是氮气。4、空气污染物主要分为粉尘和气体污染两大类。气体污染主要来源于矿物燃料(主要指煤和石油)的燃烧和工厂废气的排放。气体污染主要有一氧化碳、二氧化硫、二氧化氮等气体。5、空气成分体积计算,氮气大约占4/5,氧气大约占1/5。空气是一种无色、无气味的混合气体,各种气体基本上均匀混合。氮气是无色、无气味的气体,不供呼吸,不支持燃烧,化学性质比较稳定。而氧气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第二节 氧气的性质和用途
一、教学要求:1、氧气的物理性质和用途:了解。 2、氧气的化学性质:掌握。3、化合反应:理解,并能够对学习过的典型反应进行分类。4、氧化反应:理解。二、知识要点;1、氧气的物理性质:氧气通常是一种无色、无气味的气体(氧气的液体和雪花状固体都是淡蓝色)。标态下密度为1.429克/升,密度比空气略大,微溶(或不易溶)于水。工业中常加压储存于天蓝色钢瓶中。2、氧气的化学性质:氧气是一种比较活泼的气体,可燃物在氧气中燃烧更旺,在空气中不易燃烧的铁、铜、铝等金属也可以在氧气中燃烧(助燃性)。供呼吸也属于化学性质。第三节 氧气的制备
一、教学要求:1、催化剂、催化作用:常识介绍。 2、氧气的工业制备:了解。3、氧气的实验室制备:掌握。 4、分解反应:理解。二、知识要点;1、氧气的工业制备:(是物理变化)依据空气中氧气和氮气的沸点不同用分离液态空气的方法制备。2KClO3 | MnO2 | 2KCl +3O2↑ |
|
⑶、注意事项:
1酒精灯内酒精不超过容积的2/3; 2酒精灯内应该有灯芯; 3加热时用火焰的外焰部分(温度最高);4药品平铺在试管的底部;5试管口应该略低于试管底部(防止水倒流炸裂试管); 6导出气管伸出活塞约0.5cm左右(气体的导出);7铁夹夹在离试管口为全长的1/3处(便于观察); 8用高锰酸钾制备时应在试管口放一小团棉花(防止反应剧烈药品进入导气管、堵塞引起爆炸) 9排水法收集完后,应先将导气管移出水面,最后停止加热(防止水倒吸炸裂试管) *其他见收集和步骤。(4)、氧气收集方法:①排水法收集;②向上排空法收集(一般方法:①排水法收集:用于不溶解于水并且不和水反应的气体;应该在气泡均匀、连续时开始收集(提高气体纯度)。②向上排空法收集:用于密度比空气大的气体;应该将导气管接近集气瓶底部(利于空气的排出)。③向下排空法收集:用于密度比空气小的气体;应该将导气管接近集气瓶底部(利于空气的排出)。)(5)、验满: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瓶口,若木条复燃,则说明收集满。(还可以将燃着的木条放在瓶口,若木条燃烧更旺盛,则说明收集满。但此法常用于几种气体的鉴别)。(6)、氧气的放置:瓶口向上正放。(7)、氧气的制备步骤:①连接仪器,检查装置气密性;②取放药品;③固定装置;4给仪器加热(先均匀加热试管,再固定加热药品处(防止受热不均,炸裂试管));5收集气体(气泡均匀、连续时开始收集) 6若用排水法收集完后,应先将导气管移出水面;7最后停止加热。4、 氧气的鉴定: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若木条复燃,则说明该气体是氧气。第四节 燃烧和缓慢氧化
一、教学要求:1、燃烧的条件:了解(从与氧气反应来了解燃烧的含义) 2、缓慢氧化、自燃、爆炸:常识介绍;3、化学反应中的放热和吸热现象:常识介绍;4、常见易燃易爆物质的安全知识:常识介绍。二、知识要点;1、稳定燃烧:(通常所说的燃烧)⑴定义:可燃物与空气中的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发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⑵、燃烧的条件:①温度达到可燃物质的着火点(使可燃物质燃烧的最低温度);②可燃物质与氧气或空气接触。⑶、灭火方法: ①使可燃物质隔绝空气或氧气;②降低可燃物质的温度到着火点以下;③同时达到①②的条件(最佳方案)。⑷、燃烧剧烈程度决定条件:①可燃物质与氧气接触面积大小成正比;②与氧气的浓度大小成正比。2、爆炸:激剧燃烧发生在有限空间里,短时间集聚大量热量,温度迅速上升,使气体体积急速膨胀,扩散不出去而引起爆炸。3、⑴、缓慢氧化:氧化反应进行得比较缓慢,不象燃烧一样剧烈发光发热,甚至不容易觉察。(但也发热)⑵、自燃:由缓慢氧化引起的自发燃烧。4、燃烧、爆炸、缓慢氧化、自燃都是氧化反应;物质发生氧化反应是否引起燃烧,取决于温度是否达到该物质的着火点;激剧燃烧是否引起爆炸,取决于可燃物质所处有限空间是否有气态生成物产生;缓慢氧化是否引起自燃,取决于反应产生热量能否扩散和进行缓慢氧化物质的着火点高低。5、反应物:参与反应的物质(反应前);生成物:反应后生成的新物质。6、易燃物质、易爆物质的含义:教材20页。常见易燃易爆物质的安全知识:教材21页。第一章知识体系
1知识结构中考 高考名著
常用成语
新学网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090062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