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学网首页 语文 数学 物理 化学 作文 感动 心灵鸡汤 人生感悟 名著知识 成语大全 唐诗 宋词 名人名言 英文词典 登录

常见的酸和碱 第二课时 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①了解酸的通性及原理,能书写有关的化学方程式。

②通过对酸和碱性物质的梳理,学习归纳方法;感悟对比、推理及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

③体会化学与人类有密切关系,增强学习化学的信心,同时提高实验过程中的“规则意识”。

重点和难点

酸的化学性质。

实验准备

学生分组:每张实验桌上摆放试管若干、滴管、稀盐酸、稀硫酸、稀醋酸、稀硝酸、NaCl溶液、Na2SO4溶液、石蕊溶液、酚酞溶液、洁净紫甘蓝叶片、剪刀、镁、锌、铁、铜、生锈严重的铁钉、粗铜丝、试管夹、酒精灯。

教材延伸

①活动探究(1)表格中应加一些生活可作指示剂的物质做对比实验,这样感性认识会更丰富,理性知识与感性知识结合更紧密。在(1)的表格下面对应两种指示剂加“规律性认识”,有利于小结、系统认识知识。

②在除锈这一块应补充一点,“用物理方法也可以除锈”,这样使学生认识在不同的场合或要求下可使用不同的除锈方法。

教学设计

环节一:慧眼识酸

教师:实验桌上有未贴标签的稀盐酸和NaCl溶液,请同学们通过实验验证后给它们贴上标签,注意实验安全。

学生:(探究活动1)①滴加石蕊溶液;②将紫甘蓝剪成细丝浸泡;③放入洁净小铁钉观察实验现象。

教师:我们按“安全、科学、简便、明显”的原则,来评价同学们的方案。

方案①最优,方案③次之,方案②第三。

学生:(对教师提问)能否用酚酞溶液来区别?

教师:(将矛盾交给其他同学)哪些同学能解答这一问题?

学生:不能!酚酞溶液遇酸和中性的NaCl溶液都不变色。

教师:我今天还准备了其他一些新鲜蔬菜、鲜花等含指示剂的材料,请同学们自己设计各种实验,进一步探究“认识酸的方法”。

学生:(探究活动2:设计近二十种实验,并在教材表中补充表格内容填写实验报告)

花的种类

花汁在酒精中的颜色

花汁在稀盐酸中的颜色

花汁在稀硫酸中的颜色

玫瑰

粉红色

粉红色

粉红色

万寿菊

黄色

黄色

黄色

大红花

粉红色

橙色

橙色

教师:同学们的创造力都很强,如果我们要检验某种物质是否是酸,手头又没有石蕊溶液的情况下,就可以用上述方法。

教师:结合探究活动1和探究活动2的体会,思考稀盐酸中的什么成分使石蕊溶液变红?

学生:石蕊溶液本身含有水,因此不是水的作用;NaCl溶液中有Cl-,而NaCl溶液不能使石蕊溶液变红,那么也不是Cl-的作用;应该是酸中的H+使石蕊溶液变红。

教师:(教师从知识的角度及时提升方法)同学们分析正确,而且我们做出这些结论时用到的就是推理方法。请同学们再用我们已经探索出来的方法去认识我们所知道的其他酸是否也具有这些性质。

学生:(学生探究活动3)用稀醋酸、稀硝酸做正面证明;用Na2SO4溶液等非酸溶液做反面证明。

点评:教师通过三个探究活动将学生的思维活动由认识知识到认识方法,由书本知识拓展到课外知识,三个活动层次逐渐深化,学生的个性得到最大的张扬,学生的学习兴趣保持在兴奋状态,学习效果是可想而知的。

环节二:猜它是谁

教师:(设置游戏场景,有四个金属王国的“潜水运动员”要比赛潜水时间)学生分别装稀盐酸、稀硫酸设置“游泳池”。学生用肢体语言、表情、声音等表现比赛的过程,同组学生在纸上写出“运动员姓名”(金属名称)和潜水时的变化(化学方程式)。

学生:(此时游戏化)各组学生用桌上的药品做实验,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后讨论结论,并商量“表演方法”。

各组学生的表演形式不一样。现举一组学生表演例子:

运动员

肢体语言

表情

变化

名次

摇晃、抖腿

冷笑

无气体产生

1

耸肩、腿颤

皱眉、抽冷气

Fe+H2SO4=FeSO4+H2

2

浑身乱晃

呲牙咧嘴

Zn+H2SO4=ZnSO4+H2

3

双手紧掐颈部

翻白眼

Mg+H2SO4=MgSO4+H2

4

排名次的理由是:镁反应最快,在酸中呆的

时间最短,名次最后;铜不反应,应得冠军。

教师:请同学们总结酸的化学性质,还要小结原因。

学生:(用文字表达式和化学方程式快速描述出酸与活泼金属反应的性质,后分析原因)原因:酸只能与金属活动顺序表中H以前的金属反应;是酸中的H+与活泼金属发生了反应,放出氢气,另一种生成物的阳离子是相应的金属离子,阴离子是酸的阴离子。

教师:通过学习酸的这一条性质,能不能将它提升成为我们的技能?

学生:(讨论,形成多种答案,一组学生代表发言)不可将醋放在锅中长时间烹调,不可用铝制品调拌要放醋的凉菜。

点评:在这一板块中,教师用游戏的方式巧妙梳理了旧知,对金属拟人化的处理并及时联系生活,在学生理解知识的层面促进知识向运用层面转化。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合作充分,思维深刻,学习成为一种才艺的展示和心理愉悦的享受。

环节三:除锈专家

教师:同学们在生活中见到过哪些除铁锈的方法,用到过哪些除锈的方法?

学生:小瓦片磨铁锅;砂纸打磨生锈的部位等。

教师:这都是物理方法除锈。在化工生产中人们用什么化学原理除锈?(教师演示实验,用稀盐酸的量掌握合适,请学生描述实验现象)

学生:观察到铁锈逐渐消失,溶液由无色慢慢变成黄色。

教师:我还要请同学们帮助我分析其中的原理。(教师强调用文字表达式和化学方程式来说明)

学生:(一组学生展示自己小结的表格内容)

文字表达式化学方程式
三氧化二铁(铁锈的主要成分)+盐酸氯化铁+水Fe2O3+6HCl==FeCl3+3H2O

学生:(另一组学生发言)老师在做实验的同时我们也做了几个实验,把锈铁钉放在NaCl溶液、Na2SO4溶液、水中不反应,这些实验也反证化学方法除锈只能用酸,而且是酸中的H+在起作用。

学生:(第三组学生发言)我家附近有一家车辆翻新厂。师傅说有些金属仪器抛光前、电焊前都要用酸除锈。我认为金属氧化物都能和酸反应。

教师:现在请同学们自己做一次实验。

学生:(学生分组实验,由于没能掌握好酸的用量,出现了多种实验现象。开始时观察到铁锈逐渐消失,溶液由无色慢慢变成黄色,当铁锈消失以后,铁钉表面会冒出气泡,溶液颜色变淡,最后由黄色变成浅绿色。学生之间发言出现多种内容,一种与老师实验现象相同,另一种是如实描述实验现象)

教师:(强调应当实事求是地汇报实验现象,即使实验失败,也可以从失败的实验中得到教训)

学生:(学生通过争论一致赞同第二种意见)

教师:原因是什么?

学生:取用的稀盐酸或稀硫酸的量不同造成实验现象不一样。我们认为:当酸不足或适量时,铁锈与酸反应;当酸过量时,与铁锈反应剩余的酸就会继续与铁反应。

教师:同学们从自己实验、观察、汇报及大家的讨论中得到什么启示?

学生1:酸也能和铁发生反应,所以清除铁锈时不能把铁制品长时间浸在酸中。

学生2:反应产物氯化铁与氯化亚铁颜色不同。

学生3: 做实验一定要有科学的态度,要实事求是地描述所发生的现象。

教师:为了进一步证明酸是“除锈专家”,请你们利用桌上的仪器和药品,设计一个实验来证明。

学生:(学生自主实验中出现了多种实验方案,其中一些组的学生展示了造“铜锈”和除“铜锈”的实验)学生代表上台演示:将粗铜丝的一端缠绕在试管夹上,把另一端在酒精灯上灼烧,形成约3 cm长的黑色氧化铜薄层,趁热插入装有稀硫酸的试管里,20 s后取出:黑色消失,溶液由无色变为漂亮的淡蓝色,反应原理:CuO+H2SO4=CuSO4+H2O。

点评:教师做完一个“较理想”的演示实验后,在小结基础知识后,让学生自己来重复刚才的实验,但未给学生点明“酸的用量”的要求,这样就挑起学生的一个新的“思维矛盾”。在这个矛盾中学生通过争论、再探究等主动活动,理解了新知识,明确了实验一定要有一个实事求是的科学的价值观。最后又拓展学生思维,更全面、深刻地认识了酸是“除锈专家”的内涵。

环节四:盘点收获

教师:今天我们学到了什么知识?掌握了什么学习方法?明确了哪些道理?

学生:知识类:酸的三条化学性质,酸的化学性质是由它的H+体现出来的。

①酸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成红色,遇无色酚酞溶液不变色;

②酸与金属活动顺序表中H以前的金属反应,越靠前的金属与酸反应越剧烈。

③酸能与一些金属氧化物反应。我们可以利用这一性质除锈。

方法类:类比迁移方法──盐酸、硫酸使石蕊溶液变红,则硝酸、醋酸、苹果汁、桔子汁都能使石蕊溶液变红;酸能除铁锈,也能除掉铜表面的氧化铜等。

归纳推理方法──已知:2HCl+CaCO3=CaCl2+H2O+CO2↑、 2HCl+Na2CO3=2NaCl+H2O+CO2↑则可归纳推理出:含有CO32-的化合物能与酸反应生成H2O、CO2与另一种化合物。

实验对比鉴定方法──应用酸的化学性质鉴别稀盐酸和NaCl溶液等。

道理类:在学习中只有科学的态度,才能保证形成科学的方法,有了科学的方法才能使我们的大脑真正聪明起来。

点评:新课标下的化学课堂如何摆脱旧模式,使学生乐学,授予学生“渔”而非“鱼”,怎样通达“三维目标”?只有先进的教育观念才能支撑科学的教学方法,只有先进的教育观念才能促进我们的课堂形成先进的课堂文化,这是需要我们不断探索的。

中考 高考名著

常用成语

新学网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090062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