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教学设计思路:
利用活动元教学原理,设计不同的活动,让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活动,并充分利用展台、实物、图片、实验以及Flash课件等多种教学手段以达到教学目的。
具体思路为:提出问题,引起思考──分组实验,讨论与交流,初步悟出燃烧的条件──学生观察演示实验并在讨论与交流的基础上进一步得出燃烧的条件──实验探究讨论与交流得出“燃烧的条件与灭火的原理”之间的内在联系──观看图片以及Flash课件,了解家庭火灾时的一般灭火方法以及如何从火场中逃生的技巧──演示灭火器原理以及面粉爆炸实验,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常见灭火器的使用方法以及常见易燃物易爆物的安全知识。
二、教案
课 题 燃烧和灭火
授课人 廖彩娥
学 校 厦门市逸夫中学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认识燃烧条件和灭火原理;
②初步学会灭火器的选择和使用;
③了解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实验认识探究问题方法;
②利用实验学习对比在化学学习中作用;
③通过活动和探究,体会对获得的事实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①认识燃烧实质及其对生活产生重大影响;
②了解火灾危害与防护方法,了解逃生一般方法。
重点 燃烧条件 灭火原理
难点 利用燃烧条件和灭火原理解释一些日常现象。
教学方法 利用活动元教学原理,设计一些活动,以突破教学的重难点
仪器、药品
学生分组:小蜡烛(2支)、水、镊子、酒精灯、烧杯、棉花、小石子、小木条、滤纸、小刀、抽滤瓶、试管、灭火器。
教师演示:白磷、红磷、碳酸钠(固体、浓溶液)、盐酸(1:4、浓)、导管、烧杯(500 mL1只、1 000 mL3只)、铜板、吸耳球、酒精灯。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设计意图 |
引入新课 燃烧是人类最早利用的化学反应之一,人类已有几十万年的利用燃烧反应的历史。日常生活中燃烧现象也屡见不鲜,那么物质燃烧到底要满足什么样的条件呢? | 联想生活中的有关燃烧现象并思考老师的提问。 | 开门见山,引入新课。 |
1、参与小组活动并指导学生实验,宏观了解学生的实验进展。 2、与同学一起讨论和交流,引导学生完成实验报告。 3、组织学生交流和讨论,初步得出燃烧所需要的条件。 | 活动与探 究一: (约8 min)1、分组实验(1)用镊子分别夹取一根小木条和一块小石子,在酒精灯上点燃。 (2)用镊子分别夹取一个蘸有水、一个没蘸水的小棉花团,放到酒精灯的火焰上片刻。 (3)分别点燃两支小蜡烛,将其中的一支用烧杯罩住。 2、完成实验报告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1) (2) (3) 3、交流与讨论 通过上述实验,你能得出物质燃烧与哪些因素有关? 4、活动小结 燃烧需要的条件是: 。 | 1、通过简单的实验,从活动中思考并悟出燃烧的条件。 2、培养学生实验与探究的能力。 |
1、 教师演示实验 (1)在500 mL的烧杯中注入400 mL热水,并放入一小块白磷。在烧杯上盖一个薄铜片,铜片上一端放一小堆干燥的红磷,另一端放一小块已用滤纸吸去表面上水的白磷,观察现象。 (2)、用导管对准上述烧杯中的白磷,通入少量空气,观察现象。 2、引导并组织同学进行讨论和交流,得出什么是燃烧的现象,进一步得出燃烧的条件 | 活动与探究二: 1、 观察实验现象(实物投影) 2、讨论与交流下列问题 (1) 上述实验中,为什么薄铜片的白磷燃烧而红磷不燃烧? (2) 为什么铜片的白磷燃烧而水中的白磷不燃烧? (3) 本来在热水中不燃烧的白磷,为什么在通入空气后却燃烧了? (4) 综上所述,燃烧需要什么条件? 3、活动小结:(板书) (1)、燃烧是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发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 (2)燃烧需要三个条件:可燃物、氧气(或空气)、达到燃烧时所需要的最低温度(也叫着火点) | 此实验对空气的污染较严重,所以老师演示给学生观察,目的在于进一步根据实验现象并在讨论和交流的基础上,由不同的实验事实再次得出燃烧所需要的条件。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严谨的思维方式,了解对比实验在科学探究中的重要性。 |
1、 引导学生讨论与交流。 2、 指导学生进行实验。并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理解燃烧与灭火的关系,从而得出灭火的原理或方法。 3、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与交流,并对每个问题进行小结。 4、幻灯片播放让“家庭远离火灾”(科普资料)及Flash演示“火场逃生方法” | 活动与探究三: 1、 讨论与交流:在日常生活中,同学们有过灭火的经验吗?谈谈你在生活中采取的一些灭火措施。 2、 组实验:如图点燃三支蜡烛,在其中一支蜡烛上扣一只烧杯;将另两支蜡烛放在烧杯中,然后向其中一只烧杯中加适量碳酸钠和盐酸,观察现象并分析原因。 3、 讨论与交流 (1)你如何熄灭蜡烛? (2)炒菜时油锅中的油不慎着火,如何处理?为什么? (3)堆放杂物的纸箱着火了,如何处理?为什么? (4)扑灭森林火灾时的有效方法之一是将大火蔓延线路前的一片树木砍掉,为什么? (5)如何解释“釜底抽薪”和“杯水车薪”这两个成语? 4、 观看幻灯片及Flash动画资料并思考面对火灾时如何进行灭火或逃生。 | 引导学生从实际生活经验入手,了解燃烧与灭火的关系。在通过一组简单的实验,进一步分析得出几种常见的灭火方法。
通过讨论并解释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灭火措施,理论联系实际,进一步理解燃烧与灭火的关系,突破难点。
了解火灾危害与防护方法,了解逃生一般方法。
|
演示灭火器原理 | 活动与探究四: 阅读教材(p127)与交流: 几种常见的灭火器原理和使用范围 | 让学生初步了解灭火器的原理以及初步学会灭火器的选择和使用。 |
教师演示:实验7-2:面粉爆炸实验 | 活动与探究五:常见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 1、观察实验现象 2、学生阅读p128-129内容。 3、 讨论与交流:了解生活中常见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认识一些与燃烧和爆炸有关的图标。 | 让学生了解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 |
课后拓展与实践 | 1、根据自己住宅的特点,设计预防火灾的方案(包括万一发生火灾时需采取的灭火或自救措施)。 2、作业:课本p131习题 | 让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生对火灾的安全防范意识。 |
课题1 燃烧和灭火 |
三、对两个演示实验的反思与评价
1、实验改进: 此实验装置可将导管改为一个倒置的漏斗罩住白磷,通入氧气可用洗耳球向里面鼓入空气代替,效果不错,且简单易行。但要注意不要将水吸入洗耳球。
2、面粉爆炸的演示实验不易成功,我分析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①面粉太潮湿
②里面的蜡烛易熄灭
③随着蜡烛燃烧消耗氧气生成二氧化碳,里面的氧气不足以使面粉爆炸。所以我认为此实验有待改进。
中考 高考名著
常用成语
新学网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090062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