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一篇不容易理解的文章。孟子的民本思想是不难理解的,那是历史课和哲学课的内容理解,而我们语文课要理解的是:孟子的民本思想是如何从课文中通过语言形式表现出来的。这里理解“通过语言形式表现”的内容,就是难的了。但如果抓住了一个“民”字即可达到牵一发而动全文事半功倍的效果。因为“民”既是孟子“民本思想”的全民,又是梁惠王“战争思想”的青壮年之半民。提出“文中‘民’的含义?或者梁惠王和孟子的‘民’的含义有何不同?”,这样的问题就具有了最大限度地整合文章内容的作用,而且已经指向了文章思维的核心。
【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第五中学 王 虹】
〖转变更新教育理念 准确定位诵读教学〗
为了让学生充分感受和理解言语材料的特点,在学生已初步感知言语的听觉和视觉形态特征的基础上,这一步的主要任务是引导学生对课文整体内容、文意思路等的揣摩品味阅读。在理解文意、掌握思路基础上诵读,在吟诵记忆中进一步参悟,借以提高鉴赏能力,并进行理解性记忆。例如在教学《寡人之于国也》一文时,我就让学生边品味边诵读。“读”是为了“品”,“品”是为了“赏”,并有助于“诵”。《寡》文是《孟子》的第三章,主要阐述儒家的王道思想。其中,“不违农时”一段论王道之始,“五亩之宅”一段论王道之成,这是本章的核心。把握这个核心后,学生通过反复阅读便可以品出全文的思路:开始,梁惠王自称尽心于国,问邻国之民不归顺之故,孟子设喻作答,暗示对方要放弃战争政策,自反修政;然后因势利导,从正面提出王道的主张,要在制民之产;最后以“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照应开头──不“罪岁”,则当行王道,王道行,而天下之民至矣。学生品味掌握了这个思路,不仅了解了这篇谈话记录形式上的特点,而且有助于记诵。所以品读阶段的关键在于抓住文章的精髓,读出深度,读出韵味,把握更丰的内涵,领悟更美的底蕴。
中考 高考名著
常用成语
新学网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090062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