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华平凉市亭县第一中学 吕晓盛
《祝福》是鲁迅的名篇,它是通过典型环境(半环境半殖民地的旧中国的鲁镇)中的典型人物(祥林嫂)来反映当时的社会生活,其思想的深刻性人所共知。教学时找到恰当的切入点,就可以一线串珠、由浅入深地把握教学内容,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收到到事倍功半的效果。
切入点一:
祥林嫂没有春天:
研读教材,我们会发现,祥林嫂的遭遇都与春天有关:春天,她没了丈夫;新年才过十几天的春天,她被卖、被迫改嫁;春天,狼吃了儿子阿毛;春天,她捐了门槛却仍被否定,不让她参加祭祀;新年将近的春天,沦落为乞丐的她悲惨地死去。因此可以说,祥林嫂没有春天。春天是充满希望、勃发激的季节,然而祥林嫂却在春天遭受命运的一次又一次的打击。教学时让学生注意祥林嫂春天里的故事,引发学生思考、探究祥林嫂的命运以及造成她悲惨命运的深刻原因,就可以水到渠成地把握主旨,理解文意,认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
切入点二:
还不是穷死的:
小说中,当“我”询问祥林嫂“怎么死的”时短工淡然的一句话是:“还不是穷死的。”教学时首先要求学生翻开字典查找“穷”的含义,然后回顾所学知识中有关“穷”的句子,诸如“贫穷”、“穷困”、“穷尽”、“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等。从这些词句中,可以知道“穷”既有物质资料的缺乏,也有精神上的贫乏,还有处境艰难,无路可走等意,结合所有“穷”的含义,让学生阅读课文,找出祥林嫂的“穷”有哪些体现,然后分析她穷的根源,这样就可以从内容到主题把握全文了。
祥林嫂“穷”的体现:
1、没有姓名:
中人是卫家山人,大概姓卫。丈夫叫祥林,她也就被称为祥林嫂。
2、没有生活资料:
希望自食其力,出来做工,工钱被婆婆领走了;再嫁丧夫失子后大伯来收屋,她无处可去;在鲁四老爷家挣的工钱捐了门槛,送给了庙里;连后来讨饭时篮子也是空的,碗是破的,竹竿开裂。
3、没有亲人:
丈夫死了;儿子被狼吃了;主人厌恶她,赶她走。
4、没有希望,没有同情:
祥林嫂有力气,干活卖力,食物不论,一直在与命运作抗争,但她一个个希望全都破灭了!希望自食其力却被抢卖;希望有自己的家却被赶出;希望宣泄痛苦却被人耻笑厌弃;希望做奴隶而不得;希望死掉的一家人见面而又怕被锯为两半;希望赎罪却被拒绝;精神无可寄托,对灵魂希望其有又希望其无;希望有人解答疑惑而得到的是说不清;沦为乞丐时碗是空的,表明她即便是乞丐,也得不到同情,活得不如意。
5、没有祝福:
祝福是鲁镇的年终大典,年年如此,家家如此,课文起于祝福(课文第一段写送灶,第二段紧承其后写祝福,因此可以认为是“起于祝福”),结于祝福,中间多次写到祝福,可祝福不属于祥林嫂。她悲惨地死去,周围是一片祝福声,可属于她的是:“不迟不早,偏偏要在这时候,──这就可见是一个谬种!”
6、愚昧无知,无法解脱:
祥林嫂用愚昧无知的方法与命运抗争:用死来反抗再嫁,认为再嫁是不干净;用积年的工钱捐门槛,认为以此可以赎罪;对命运、迷信,是疑惑、希望、苦恼而无法解脱。
……
像以上内容,课文中还可以概括出。她的确是“穷”:物质贫乏,精神贫穷,走投无路,惟死路一条。祥林嫂为什么从物质到精神至处境都如此穷困呢?联系她所生活的社会环境,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就暴露无遗了。
从“还不是穷死的”切入课文,小说的三要素:人物、环境、情节和主题就可由部分至整体,由表及里地把握住,故不失为教学时的一个较好的切入点。
切入点三:
祥林嫂的眼睛:
肖像描写是小说塑造人物的重要方法。在《祝福》中,鲁迅采用了“画眼睛”“勾灵魂”的写法,揭示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教学伊始,先让学生分析小说主要采用什么方法描写主人公,待学生答出是肖像描写后再要求他们找出文中的几处突出的肖像描写,在寻找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发现“画眼睛”的写法 ,分析 “眼睛”背后祥林嫂命运、精神的变化:
1、顺着眼──善良、安分、温顺。
2、顺着眼,眼角上逞带些泪痕,没有神采的眼睛。
人生遭受惨重打击,内心痛苦而又难以表达。
3、眼珠间或一轮。
长期的严重的打击与折磨,陷入极度悲哀,内心痛苦无法表露,精神完全麻木。
是什么使祥林嫂发生这样的变化?就这样以“画眼睛”切入,由浅入深、由表及里,了解祥林嫂的人生悲剧历程,进而把握造成她人生悲剧的深刻原因。
中考 高考名著
常用成语
新学网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090062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