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扬州市小纪中学 刘立忠
【教学目标】
1、掌握本文的实词、虚词以及通假字、活用词、多义词、特殊句式。
2、理解作者豪放达观的心态,感悟“苏子情怀”,培养学生以乐观旷达的胸襟对待挫折的人生态度。
【教学设想】
根据新课程教学理念,致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感悟能力,由苏轼的人生观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在教学的过程中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意识,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和讨论。有效利用投影增加课堂授课容量。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余秋雨先生在散文《苏东坡突围》中写道:“苏东坡成全了黄州,黄州也成全了苏东坡,这实在是一种相辅相成的有趣关系。苏东坡写于黄州的那些杰作,既宣告着黄州进入了一个新的美学等级,也宣告着苏东坡进入了一个新的人生阶段,两方面一起提升,谁也离不开谁。”一起走近苏东坡。
二、朗读课文,读准字音
壬戌(rén xū)桂棹(zhào)余音袅袅(niǎo)幽壑(hè)嫠妇(lí)愀然(qiǎo)山川相缪(liáo)旌旗(jīng)酾酒(shī)横槊(shuò)舳舻千里(zhú lú)扁舟(piān)匏樽(páo)无尽藏(zàng)狼籍(jí) 枕藉(jiè)三、字词积累,疏通课文
1、通假字:⑴ 举酒属客:“属”通“嘱”,这里指劝人饮酒。
⑵冯虚御风:“冯”通“凭”,乘。
2、古今异义词:
⑴ 七月既望:古义农历每月十五。
今义常用希望义。
⑵ 纵一苇之所如:古义往、到。
今义常用适合、如同。
⑶ 冯虚御风:古义太空。
今义常用空虚义。
⑷ 望美人兮天一方:古常用指圣主贤臣或美好理想。
今义常形容人容貌漂亮。
3、一词多义:
歌:
扣舷而歌之 (动词,唱)
倚歌而和之 (名词,歌声)
望:
七月既望(名词,阴历每月十五。)
望美人兮天一方 (动词,眺望。)
如:
飘飘乎如遗世独立 (像,动。)
纵一苇之所如(往、到、动。)
之:
哀吾生之须臾 (助词,主谓间不译。)
惟江上之清风 (结构助词,的。)
耳得之而为声 (代词,它。)
月出于东山之上 (助词,不译。)
于:
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介词,在。)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助词,表被动。)
4、词类活用
⑴西望夏口,东望武昌 (名作状)
⑵侣鱼虾而友麋鹿 (意动用法)
⑶正襟危坐 (使动用法)
⑷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使动用法)
⑸ 方其破荆州 (使动用法)
⑹渔樵于江渚之上 (名作动)
四、整体感知课文,把握思路
1、文章大致写了什么内容?
明确:夜游赤壁,抒发对人生的感慨。
2、全文的感情是如何变化的?
明确:月下泛舟 乐
吊古伤今 悲
阐述哲理 喜
总结:描写了月夜的美好景色和泛舟大江饮酒赋诗的舒畅心情,通过客人的洞荒吹奏极其幽怨的声调,引起主客之间的一场问答,转移到关于人生态度问题的论辩上,写出历史人物的兴亡和现实苦闷的“悲”,阐明变与不变的道理,以求解脱,最后归于豁达乐观。表现出作者“乐──悲──乐”的感情变化。
五、解读课文,分析苏轼的人生观
1、讨论一:主客对话中的悲喜原因是什么?
明确:乐的原因:月夜秋江,具有诗情画意。
悲的原因:英雄已逝,人生短暂,理想飘渺。
喜的原因:变与不变。
2、讨论二:请同学们就苏东坡面对不幸遭遇所表现人生风范或气度谈谈自己的感受或想法。
助读材料一:
全面了解文艺全才──苏轼,散文方面,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作品有《石钟山记》《喜雨亭记》《前赤壁赋》《后赤壁赋》等;诗歌方面,与黄庭坚并称“苏黄”作品有《题西林壁》《惠崇<春江晚景>》《惠州一绝》等;词方面,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为豪放词的创始人,作品有《江城子》《水调歌头》《定风波》《念奴娇》《卜算子》等;书法上,为宋初四大书法家苏黄(庭坚)米(芾)蔡(京,襄)之一;绘画上“朱竹”别具一格;文学理论上提出写文章要如“行云流水”的文艺观。有人称苏轼为最浪漫的诗人、最豪放的词家、最超脱的文人、最潇洒的过客、最具人格魅力的大师。
助读材料二:
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苏轼是怎么来到黄州的。
余秋雨在《苏东坡突围》中说:
“他从监狱里走来,他带着一个极小的官职,实际上以一个流放罪犯的身份走来,他带着官场和文坛泼给他的浑身脏水走来,他满心侥幸又满心绝望地走来。他被人押着,远离自己的家眷,没有资格选择黄州之外的任何一个地方,朝着这个当时还很荒凉的小镇走来。
他很疲倦,他很狼狈,出汴梁、过河南、渡淮河、进湖北、抵黄州,萧条的黄州没有给他预备任何住所,他只得在一所寺庙中住下。他擦一把脸,喘一口气,四周一片静寂,连一个朋友也没有,他闭上眼睛摇了摇头。他不知道,此时此刻,他完成了一次永载史册的文化突围。黄州,注定要与这位伤痕累累的突围者进行一场继往开来的壮丽对话。”
中考 高考名著
常用成语
新学网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090062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