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学网首页 语文 数学 物理 化学 作文 感动 心灵鸡汤 人生感悟 名著知识 成语大全 唐诗 宋词 名人名言 英文词典 登录

《赤壁赋》教学设计

江苏省姜堰市姜堰中学 周建文

新学网 > 语文 > 高中语文课文必修2 > 赤壁赋 > 《赤壁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熟读并背诵课文。

2、体会课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感悟语言运用的妙处。

3、体会作者遇到挫折后体现出来的旷达乐观的情怀。

【教学重难点】

1、体会景、情、理三者内在的联系。

2、语言运用的妙处。

【教学课时】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余秋雨先生有一篇散文叫《苏东坡突围》,这篇文章主要讲述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后的生活经历和心路历程。作者认为这段炼狱般的经历让苏轼真正走向了成熟,因此,在文末余秋雨写到:“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勃郁的豪情发过了酵,尖利的山风收住了劲,湍急的细流汇成了湖,结果──引导千古杰作的前奏已经鸣响,一道神秘的天光射向黄州,《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马上就要产生。”

二、示标

熟读课文,理清思路。

三、简介作者及背景

四、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1、教师朗诵全文,要求听准字音,听出节奏,听教师对文章感情变化的处理。

2、朗读指导:结合“文赋”“骈散结合”的特点,找出文中押韵的韵脚。

3、齐读。

4、思考: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作者的感情是如何变化的?

讨论明确:乐──悲──乐。

五、对照注释自读课文

注意加粗字的读音:戌之秋牛之间酒临江 横赋诗 无尽舟 相与枕多义词: 属:神情与苏黄不:关联,动词。 卒:保余年:终,动词。予作文以记之:嘱托,动词。莫消长也:终于,副词。 举酒客:劝酒,动词。 虚词:于  月出东山之上:从。 徘徊斗牛之间:在。  此非孟德之困周郎者乎:被。 词类活用:舞 泣 侣 友 渔樵

六、学生质疑问难

七、作业:熟读全文

第二、三课时

一、检查学生朗读

二、研习课文

1、学习第一段:

⑴ 指读第一段。

⑵ 划出写景的句子,同桌讨论,形成一个整体画面。

(要求能按照由上到下、由远及近的顺序,将这个画面描述出来。可以打腹稿,也可以拟个简单的提纲,目的在于通过想象再现东坡先生的此时此地此景。 )

请一个同学描述。

⑶ 小结第一段的景物特征:澄澈、幽美。

⑷ 指导背诵要领:首先交代时间、地点、人物,其次是景物描写,是抒发感受,突出游人之乐。

⑸ 学生试背,齐背。

⑹ 指名上黑板背写景物描写的句子。

2、学习第二段:

⑴ 指读第二段。

⑵ 教师引导:如此幽美的自然环境中,作者的心情如何?请在此段找一个词概括。

⑶ 作者写了饮酒放歌之乐后,接着写谁?箫声如何?请找四个词概括,并分别组词。

哀怨、思慕、啜泣、倾诉。

⑷ 作者是如何描写箫声之悲的?

(借助夸张、想像,运用精细的刻画和生动的比喻化抽象为具体,把洞箫那种咽低回的哀音表现得十分形象、真切。)

⑸ 记诵思路:乐──歌──箫声。

⑹ 齐背。

3、研习第三段:

⑴ 指名朗读。

⑵ 提问:客人因何而悲?

“客”之所以“悲”,在于触景伤怀,有感于人生短暂。眼前之景,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曹操的诗句,进而联想到曹操兵败赤壁的惨状。这么个“一世之雄”尚且随着“大江东去”,而销声匿迹,有为者尚且如此,更何况我们生命短暂、有志而无为者,羡慕长江永恒,哀叹人生短暂,表现出一种消极的人生观和虚无主义思想。对于封建社会的文人士大夫来说,当他们政治失意或生活遇到挫折的时候,往往就陷入这样的苦闷与迷茫之中。虽为客语,实际反映了作者本人思想中的消极面。

通过“客曰”,由眼前的“江水”“明月”想到曹操、周瑜两个英雄人物,是写景;再由他们的“而今安在哉”,揭示人生短促之“悲”,是议论;引出曾、周两人,更见己身之渺小,自然生出“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的感慨,是抒情。

⑶ 记诵思路:苏子问──客曰(孟德──周郎──吾与子)。

⑷ 齐背。

4、研习第四段:

(齐读)

针对客人的悲情,苏子做了什么样的回答?如何评价作者的观点?

(分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苏子的回答:照应文章开头的写景和客的笑话,以明月、江水作比,说明世上万物和人生,都既有变的一面,又有不变的一面。从变的角度看,天地万物就连一眨眼的功夫都不能保持不变;而从不变的角度看,万物和人类都是永久存在的,用不着羡慕长江的无穷和明月的永不增减,也用不着哀叹人生的短促。应该轻物质而重精神,执着于自己的不朽事业,保持平静超然的心态和乐观旷达的情怀。作者不同意看问题绝对化,注意到事物相反相成的辩证关系。但这种观点并非科学,因为作者沿袭了庄子的相对主义观点,否认衡量事物的客观标准,抹杀事物质与量的实际界限。总之,在当时的背景下,作者的观点还是积极的。

5、学习第五段:

思考:

⑴ 本段感情色彩如何?主要写了哪些内容?

⑵ 这样结尾有什么深刻含义?

⑶ 结合全文,应如何认识文中的“主”与“客”?

明确:

⑴ 本段感情色彩为“喜”照应了开头超然欲仙的快乐。主要写客人听了苏子的话,身心释然,主客开怀畅饮,兴尽酣睡。

⑵ 这样结尾是向政敌的一种暗示:我虽然遭受迫害,贬滴黄州,但我的日子过得并不错,既不寂寞也不苦恼。这实际上是一种抗议。

⑶ “主”“客”实为一体,分别反映了作者内心的积极和消极的心态。

中考 高考名著

常用成语

新学网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090062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