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桐城市第二中学 朱新敏
鲁迅曾经说过:“华林之内,遍被悲凉之雾,呼吸感知于其间者唯有宝玉一人。”可不可以这样说,在一种文化即将沉沦和没落的前夜,还有如郁达夫一样有良知、有责任感的知识分子呼吸之,感知之,这遍被华林的悲凉之雾呢?
五、再次齐读,品味最后一段
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意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
对行将消逝的故都文化,对故都朝不保夕的危险处境,这段文字不仅让人读出了作者的眷念和挚爱,读出了作者心境的苍凉和无奈,更让人读出了一种与之共存亡的悲壮和凛然,一种家国命运的纠缠,文化人对文化的自觉、执着、捍卫和坚守。
有这样的情怀和风骨,才有1945年被日寇秘密杀害于异国他乡的慷慨和无畏。
六、课堂小结
文学的语言是生命的符号,今天我们回到文本,回到七十年前,随着郁达夫一起,去感知了故都秋的风物,去体验一个旧时代文人的雅趣,去欣赏生命的悲凉之美,去触摸那个特殊时代令人感怀的文化记忆。所有这些,都给我们带来了难得的审美享受和愉悦,丰富了我们的审美经验和生命的层次。课外请同学们进一步走进郁达夫的作品,走进他的精神世界。
七、研究性作业
秋是一个意蕴丰厚的季节它的面孔千变万化,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欧阳修的《秋声赋》是一种肃杀、萧瑟之秋;毛泽东的“独立寒秋”是辽阔、豪壮的秋,刘禹锡的《秋词》是诗情洋溢之秋。为什么不同作家的笔下,秋有着不同的韵味?请写一篇800字左右的文章,谈谈自己的看法?
中考 高考名著
常用成语
新学网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090062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