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新华中学 冯振利
【教学目标】
1、抓住作者思想感情脉络,理清文章思路。
2、在此基础上,深入理解文意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3、提高理解句子含义以及表达作用的能力。
4、认识封建军阀及其御用文人的凶残卑劣,学习爱国青年的革命精神。
【教学重点】
1、整体感知,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内容。
2、理解关键词句含义,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理清文章思路,从而深入理解文章主旨。
【教学时数】
四课时。
【教学过程】
一、作家作品
作者:(略)
写作背景:
1926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斗争蓬勃发展,在人民革命浪涛的冲击下,帝国主义扶植的段府摇摇欲坠。3月12日,为了帮助奉系军阀消灭当时倾向于革命的冯玉祥的国民军,日帝的两艘驱逐舰悍然进攻大沽口,炮击国民军,后者忍无可忍,被迫还击。16日,日帝借口国民军违反《辛丑条约》,向中国提出抗议,并纠集美英等帝国,向段府提出最后通牒,限48小时内既18日午前作出答复。
18日,北京各界人士为了抗议帝国主义侵略我主权,在天安门前集会,会后,游行示威,在段府前请愿,当到达时,早已经戒备森严的府卫队突然向群众开枪射击,并用大刀砍杀,制造了死47人,伤123人的“三·一八”惨案。
惨案发生后,军阀的反动文人极力为其主子开脱罪责,污蔑参加请援的群众是“暴徒”,并把杀人的罪责推到他们所说的“民众领袖”身上,说“民众领袖”“犯了故意引人去死的嫌疑”,制造了种种谣言。
当噩耗传来的时候,鲁迅正在写《无化的蔷薇之二》,他怀着满腔的悲愤,当天晚上就写下了该文的4~9则,揭露控诉反动派的这一暴行,并指出:“这不是一件事的结束,而是一件事的开头。墨写的谎言,决掩不住血写的事实。血债必须用同物偿还。拖欠得愈久,就要付更大的利息。”
后来,鲁迅又相继写了《死地》《可惨与可笑》等文。4月1日,写下了著名的《记念刘和珍君》。
二、文章分析
1、文章思路:
⑴ 本文的写作原由,既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
⑵ 然后记述刘的生平事迹和遇难经过;
⑶ 再叙事的基础上再深入一步,议论惨案的教训和意义。
三者相互交错,始终统一于“赞烈士”“批反动(政府、御用文人)”“醒国人”来“记念”这一中心。
2、思路分析:
⑴ 分析第一大部分(1~2)的思路:
思考:文中是否有提示性的语句?作者为什么一再强调?
明确:提示性的话是“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这句话在文中出现两次。但是这两个“必要”意思完全相同吗?第一“必要”,说的是悼念遇害者刘,奉献作者最大的哀痛和尊敬,控诉段府的暴行,痛斥走狗文人的阴险论调。第二“必要”,在于唤醒“庸人”,用人们牢记这笔血债。两次强调“必要”,突出了写作动机,旗帜鲜明地表达了作者的爱憎。这部分是按照由爱到憎的逻辑顺序安排思路的。
⑵ 分析第二大部分(3、4、5)的思路:
思考:是按照怎样的思路布局的?
明确:是按照时间顺序来安排思路的。先回忆与刘的最初相识,再详细叙述遇难的经过。叙述遇难又分两步,从事件概况到遇害细节。
⑶ 分析第三大部分(6、7)的思路:
思考后明确:这部分先否定了徒手请愿的做法,然后用“然而”将笔锋一转,肯定了这次死难的意义,鼓励“真的猛士”奋然而前行。可见是按照由否定到肯定的逻辑顺序布局思路的。
板书设计:
总体思路 局部思路
(逻辑顺序) 写作缘由 痛斥走狗文人
(1、2)唤醒麻木庸人
悼念刘和珍君 爱
控诉反动政府 恨 追述生平事迹
记念主体 概括惨遭杀害(时间顺序)
(3、4、5)详写遇难经过
教训意义 劝戒徒手请愿 否定
(6、7) 激励奋然前行 肯定(逻辑顺序)
3、内容分析:
⑴ 文章写于事件发生同年4月1日,一般来说记叙同年发生事情是不需要表明年份的,或仅仅说“今年”即可,但是在这里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
明确:以“中华民国”来纪年,这是愤慨的揭露和讽刺。“三·一八”发生说,鲁迅正在写《无花的蔷薇之二》,他当即在这篇文章的后部分,同样大书“中华民国十五年三月十八日”,并称这是“民国以来最黑暗的一天”。作者对“中华民国”一向是嗤之以鼻的。如1925年在《忽然想到》中说:“我觉得仿佛久没有所谓中华民国……”,在作者看来,所谓“中华民国”早已经不是人民的政府,而是屠杀人民的机器,所谓执政府总统,完全是屠杀人民的刽子手!因此,作者在文章开篇写“中华民国”具有讽刺意味,我们不难从这庄重严肃的文笔中体会出作者的思想感情。
⑵ 刘是怎样的一位青年?
明确:文章没有详细介绍刘的事迹,只是记叙了几次印象。
① “然而在这样……就有她”。“然而”强调了她与众不同,“生活艰难”说明她“预定全年”需要很大的决心。“毅然”则进一步强调她的勇气。生活虽艰,预定《莽原》,向往革命,渴求真理。
② “能够不为……反抗……”。不屈势力,反抗校长,富于斗争精神。
③ 女师大复校,她“虑及……”。虑及前途,黯然泪下,有思想,有远见,富有责任感。
④ 始终微笑,态度温和,和蔼善良。
⑤ 欣然请愿,敢于斗争。是一位热血青年。
⑶ 作者为什么一再写刘“她始终微笑着,态度很温和”?
明确:强调刘的善良可爱,反衬出反动派的凶残和反动文人的下劣。
⑷ 作者为什么一再说“我实在无话可说”“我说不出话来”“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
明确:烈士被杀,无限悲痛,不能不写,很有必要。但是“我已经出离愤怒了”。无话可说,不是真正的无话可说,而是愤怒!反动派的杀害人民的凶残,文人的污蔑和惑众的下劣,令人说不出话来。尤其是后者,“尤使我觉得悲哀”。鲁迅每次触及走狗文人时,都表现出极大的鄙视和愤慨,曾用笔墨形象地描绘过走狗的劣性:“每一个破衣服人走过,叭儿狗就叫起来,其实并非都是主人的意旨和使。叭儿狗往往比它的主人更严厉。”从本文中,也能找出例子:“惨象……流言,尤使我……”同样用了个“尤”字,两次使用,绝非偶然,它反映了作者对奴才走狗的不可遏止的不同寻常的恨。
中考 高考名著
常用成语
新学网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090062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