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张家港外国语学校 王开东
师:说得好,特别是最后一点说出了新意。还有吗,请同学们继续。
生35:沽名钓誉,我始终认为项羽并不糊涂,想当初,巨鹿之战,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项羽何等的意气风发。之所以在“鸿门宴”上一错再错,主要还是因为沽名钓誉,同时还有就是对自己武力的过于迷信。就算刘邦将来造反,又怎么了?难道我霸王还灭不了他?
生36:我认为是项羽用人不当。你看名字就可以知道,项羽、项伯、项庄,都是项家的人,只有一个范增,还是项羽的亚父。我感觉项羽在用人方面,好象是家族式管理。特别是对自己的季父项伯言听计从,而对外人范增就要疏远多了。反观刘邦方面,却是刘邦、张良、樊哙,不论是杀狗的,拾鞋的,可以说是唯才是举,量才录用。
师:有意思,项羽确实有浓厚的家族思想,常想着光宗耀祖。比如,在天下貌似太平之际,执意要回故乡。他说,“富贵而不回故乡,犹如衣绣而行暗夜,谁人知道?”这段话很重要,不仅反映了项羽的家族情节,而且把他的自矜功伐,自大虚荣,都表现得淋漓尽致。但我有一个重要的疑问,同学们都认为项羽缺少谋略,优柔寡断,但是在“巨鹿之战”中,项羽却力挽狂澜,挺身而出,历数主帅宋义的三大罪状。粮草缺乏,却不能“因赵取食”;不与赵并力攻秦,却幻想“乘其敝”;国家安危,却“饮酒高会”,于是“即入帐中斩宋义头”。可以说,正是项羽的果断为他赢了时机,赢得了统帅楚军全部兵力的时机,赢得了大败秦军的时机,赢得了青史留名的时机。穿透岁月的风尘,历史告诉我们,项羽正是因为果断,才把握住了时机,成就了惊天伟业。但为什么到了“鸿门宴”上,项羽就变得缺少远略,优柔寡断了呢?同学们先思考,然后再交流看法,等一会请同学们谈谈你们的看法。
生:(学生交流,谈看法)
生37:项羽性格中矛盾的两面性。一个是残暴,另一个是仁爱。
师:具体谈谈。
生:比如小时候,项羽“学书”不成,就“学剑”,“学剑”达不到他“万人敌”的目的,又转而学“兵法”……正是“不成”、“又不成”,导致了项羽以后的“大成”,但也正是在这些“不成”中,掩藏着项羽失败的必然。始皇巡游,他发出“彼可取而代也”的豪迈誓言,这是他发自内心对权力的顶礼膜拜。等到“巨鹿之战”之后,项羽终于登上了权力的顶峰。所以,当他听说“沛公欲王关中”,感觉他的权力的尊严受到侵犯,马上准备用铁血手段剪除刘邦,但是,一旦刘邦俯首称臣,又立马满足了他的虚荣心。所以,他后来的所作所为就好理解了。
生38:我们觉得主要的还是项羽内心中的人性论理,鸿门宴其实就是这个矛盾心理挣扎的过程。项羽最后做出了权谋上失败,人性伦理上正确的决策。巨鹿之战后,项羽的人性伦理上升到一个高度,他开始意识到由于自己对权力的追逐,是以百姓的痛苦和牺牲为代价。所以,才有后来,项羽向刘邦建议:“天下匈匈数岁者,徒以吾二人耳。愿与汉王挑战决雌雄,毋苦天下之民父子也!”,才有后来,项羽不愿东渡乌江,不愿让江东成为尸横遍野的千里战场,而是毅然选择了死来结束这场灾难。至此,项羽已不再是权力意志的化身,而是一个忏悔者,一个为人性伦理而再造的新人。只有了解这些,我们才能揭开项羽由果断到寡断,由坑杀数万人的残忍,到不愿战火东烧的犹疑的心理历程。
师:说得很好!霸王一生都处在矛盾之中,一方面是对个人权力的追逐,一方面是对人性伦理的关切。所以,在他身上才会出现很么多矛盾的对立面:残暴、仁慈,果断、犹疑,多谋、寡断等等。正是由于这些因素,历史上对项羽的评价,才会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然而,十面埋伏,四面楚歌,乌江自刎,却永远烙在我们每个人的心中。吴见思在《史记论文》中说,“‘可奈何’,‘奈若何’乃一腔怒愤,万种低回,地厚天高,脱身无所,写英雄失路之悲,至此极矣!”项羽是一个悲剧的英雄,这一点毫无异议,但我们究竟如何来评价他,老师也无法给你们答案,只能说,每个人都有自己心目中的霸王。下面,我链接了两则材料,作为这节研究课的尾声。课堂虽然到了尾声,但我们的探究却永远没有止境!谢谢
同学们的精彩参与,同学们,再见!
生:王老师,再见!
中考 高考名著
常用成语
新学网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090062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