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苏州市角直中学 陆益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著名诗人臧克家说:“毛泽东诗词是伟大的篇章”。的确如此,我们从初中学过的《沁园春·雪》中已经感受到毛泽东诗词的豪放风格和磅礴气势。这堂课我们学习他用“沁园春”作词牌的另一首词“长沙”。
文字投影:
《沁园春·长沙》
毛泽东
一九二五年
让我们以通过诵读一起来品味这首词的语言,领会诗歌的意境(文字投影:意境),同时感受感受毛泽东青年时代的伟大抱负和革命情怀。
二、写作背景介绍
这首词是在什么背景下写的?请同学们重温历史的画面了解这首词的写作背景。
(播放多媒体课件之一:“时代背景”)
三、教师范读
接着,大家同学们边看课文边看录像画面,通过视听初步感受课文内容及词中所抒发的思想感情。
(播放多媒体课件之二:“朗读”)
四、朗读、领会,品评、鉴赏
师:诗歌语言的跳跃性很大,语序往往倒装,而且有些成分省略,要明白地读懂诗句的意思,还得靠读者自己通过想象,进行合理的调整和补充。本词的开头三句,“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这是这样。哪位同学能按调整好的正常语序,把三句的大意顺畅地说一下?
生:在深秋时节,毛泽东独立于橘子洲头,看着湘江水滚滚北去。
师:说得不错。“独立”能否改为“站立”“直立”等?
生:不行。“独立”不仅表明是一个人,而且显示了诗人砥柱中流的气概。
师:对。联系当时的背景,军阀赵恒惕正在通辑毛泽东。诗人在韶山人民的掩护下,秘密到达长沙,独自来到橘子洲头。可见一个“独”字再现了当时的特定环境,但诗人身处险境仍然“独立寒秋”,坦荡从容。唐朝柳宗元有一首题为《江雪》的绝句,谁还记得吗?
生:“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师:背得很好。这是柳宗元政治革新失败之后,被贬永明,身处逆境时写的一首诗,表达了诗人与恶势力绝不妥协的心志。柳宗元是“独钓寒江”,毛泽东是“独立寒秋”,意境相似。当然封建士大夫与革命伟人的胸襟境界又是不可同日而语的。一个“看”字,一直控制到哪里?
生:“万类霜天竟自由”。
师:对,共7句。在诗词中这叫“一字领起”,俗称“领字”,一般上下阙都有一个,读诗词要注意找出这种领字。我们初中学过的《沁园春·雪》上阕的领字是哪个?
生:望。
师:对。也是控制7句直到“欲与天公试比高”。这里诗人都看到了哪些秋景?大家推荐一位朗诵水平高的同学来读一下。
生1读:“看万山红遍……万类霜天竟自由”7句。
师:哪位同学能读得更好一些?
(生2再读。)
师:个别地方处理得还不够理想。“看”是领字,要稍加停顿,以下几句要读得抑扬顿挫,还要注意关键字的重读,要情绪饱满,充满兴奋喜悦之情。
(师范读此7句)
现在大家再齐读这7句
(生齐读)
这几句诗人给我们描写了一幅湘江秋色图。
文字投影:
“山红”“林染”“红碧”“舸争”“鹰击”“鱼翔”“万类竞”
师:这几句视角变换和写景顺序极有特色。前两句“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诗人是怎样看的?
生:放眼望去。
师:对,是“远眺”,你能模仿一下吗?
(生模仿)
师:这写的是“远景”。接下来两句“漫江碧透,百舸争流”,诗人的视线又怎样?
生:收回来。
师:这是“近观”,你再模仿一下。
(生模仿)
师:这写的是“近景”。“鹰击长空”怎样看?写的什么景?
生:“仰视”,写的是“高景”(生模仿)
师:“鱼翔浅底”怎样看?写的是什么景?
生:“俯瞰”,写的是“低景”(生模仿)
师:真是“远近高低各不同”啊!现在请同学们设身处地,体会诗人“独立橘子洲头”,饱览大好放?秋色的情景,把观赏这些秋景时的神情、动作连起来表演一下。咱们班谁的表演能力最强?
(生上台演示)
师:毛主席的“手”该怎样是倒背好,还是插腰好?
生:插腰。
师:“视角”的转换是快点好,还是慢点好?
生:慢点好。
师:对。是兴味盎然地品味观赏,而不是匆匆忙忙地走马观花。你刚才视角转换得就太快了点。现在我读着这几句,你再来表演一遍好吗?
(生演示)
(神态自然,从容多了,颇有点伟人的气度。)
师:拉下来让我们完整地想象这是一幅怎样的图画。雨果说:“想象是人类思维中最美的花朵。”黑格尔说:“想象是最杰出的艺术本领。”看谁的脑海中绽开的想象的花朵最美丽,谁具备这种最杰出的本领。让我们微微闭上双眼,放飞自由的心灵,给思维插上想象的翅膀,伴着音乐的旋律,飞入这个绚丽多姿,生机勃发的世界吧!(放音乐)
“远望千山万岭,枫林如染,像熊熊燃烧的烈火;近看漫江水碧,千帆竟发,像战场上无数奋进的勇士。抬望眼,雄鹰展翅,矫健勇猛,翱翔长空;低眉处,鱼水戏水,自由轻快,生机盎然。”
师:展开想象,把诗人所描绘的秋景由文字变成形象的画面,在“大脑荧屏”上放映出来,可分四步。第一步是“勾勒形态”,将群山、层林、江水、般只、雄鹰、游鱼的轮廓勾勒出来;第二步“染上色彩”,把黑白荧屏变为彩色荧屏,火红的枫林,蓝天碧水……让画面的色彩更鲜艳,更丰富,更美丽;第三步,“使画面动起来”,秋风送爽,吹动满山的枫叶,像熊熊燃烧的烈火,江水缓缓流淌,大小各式的船只争相竞发,雄鹰在蓝天翱翔,游鱼在清澈的水底自由轻快地嬉戏;第四步,“让画面更细致、逼真”,在脑海中来几个特写镜头,譬如船上耀眼的白帆,游鱼的细鳞,水底的沙石……
师:同学们在自己的“大脑荧屏”上看到这一切了吗?感觉到秋色的美好吗?嗅到秋的气息了吗?
生:看到了,感觉到了 ,嗅到了。
师:好。在这几句中,哪几个动词用得好?
生:染、击、翔。
师:“染”为什么用得好?
生:用了拟人手法。
师:对,其实古人早就用过“染”这个词,王实甫的《西厢记》中就有“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的名句。这漫山遍野像火一样的枫林,很容易使人联想起什么?
中考 高考名著
常用成语
新学网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090062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