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学网首页 语文 数学 物理 化学 作文 感动 心灵鸡汤 人生感悟 名著知识 成语大全 唐诗 宋词 名人名言 英文词典 登录

《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

江苏省泰州市民兴实验中学 张春英

新学网 > 语文 > 高中语文课文必修1 > 沁园春 长沙 > 《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词的体裁知识,联系上下文揣摩用词尤其是动词的传神之妙。

2、品位诗词,学习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写法。

3、感受毛泽东的博大情怀和革命斗志。

4、背诵默写全词。

 

【教学重点】

1、通过品位意象,感悟词中阔大的意境。

2、领会诗人主宰大地沉浮的宽广胸襟和革命气概。

 

【教学难点】

1、从意象的角度了解关于湘江秋景和少年同学的描写。

2、领会浪遏飞舟的深刻含义。

 

【教学方法】

1、语言品读法:

通过朗读、品读、诵读、体会词中的意象,把握词作情感。

2、比较法:

如对《沁园春·长沙》和《沁园春·雪》比较。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1、了解词的相关知识和写作背景。

2、对照注释理解全诗大意。

3、背诵默写全诗。

〖教学步骤〗

一、由初中时曾经读过毛泽东的一首词《沁园春·雪》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在初中时曾经读过毛泽东的一首词《沁园春·雪》,回忆一下,还能背诵吗?(指名背)(《沁园春·雪》 一九三六年二月)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我们今天学的这首词和《沁园春·雪》的词牌一样,不过《沁园春·长沙》给我们描述的是一幅南国秋景图,而《沁园春·雪》所描述的是北国冬雪画卷。

关于“词”的介绍:

词,是我国传统诗歌中的一种特殊体裁,起源于两汉,奠基于隋、唐,大盛于宋代。它原本是配合燕乐(“燕”通“宴”)曲调的歌辞,但在发展中逐渐与音乐分离,成为纯粹的文学样式。每一首词都有词牌。词牌,最初是特定的词乐曲调的名称,后来成为特定的词体格式的标目。词的题目,可用可不用。不同词牌规定的各种词调和词体,都有特定的字数、句数和格律。有的词不分段(段,又称“片”“遍”“阕”等),称作“单调”;有的词分两段,称作“双调”;还有分三段、四段的,称作“三叠”“四叠”。前两类数量较多。此外,按词的字数多少,一般可分为小令(约50字以下)、中调(约百字以下)、长调(百字以上),如《沁园春》共114字,属长调。词的押韵,不同于诗,哪一句押韵,押平韵仄韵,是一韵到底还是要变韵,均由词牌要求决定。词,又叫“曲子”“杂曲子”“曲子词”“长短句”等。

复习要点:

词牌(“沁园春”)、题目(“长沙”)、阕(本词有上下两阕)、长调。

总结一下,像学习诗词类的文章该如何进行?

知人论世看背景,联系想象品语言,情感共鸣善思考。

 

二、知人论世看背景

1、走近作者,了解背景:

毛泽东同志是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同时也是一位独领风骚的伟大诗人。毛泽东诗词体现了一位具有诗人气质的革命领袖的博大胸襟和气魄,在他笔下的自然之景均带有诗人的主观色彩,初中读过的《沁园春·雪》是这样,这篇《沁园春·长沙》也是这样。1911年,毛泽东18岁时到湖南长沙,在此从事革命活动13年。1913年至1918年在湖南第一师范读书,1918年与何叔衡等创立了以“改造中国和世界”为奋斗目标的新民学会。“五·四”时,组织领导了长沙学生和市民的爱国运动,主编《湘江评论》,发表了一系列重要文章。1920年与何叔衡等创建了湖南共产主义小组。1921年共产党成立后,他又组建了中共湘区委员会并任书记。1923年离开长沙到上海、广州等地从事革命活动,到1925年回湖南湘潭从事农民运动。同年秋,他自韶山经长沙转赴广州接办农民运动讲习所。在长沙,重游岳麓山、水陆洲、湘江这些读书时经常与朋友游聚的旧地,追述往事,写下了这首词。

这首词写于1925年。当时正值国内第一次大革命爆发的前夜,全国各地工农运动风起云涌,如火如荼。毛泽东同志直接领导了湖南的农民运动,先后建立了20多个农民协会,创建了湖南农村第一个党支部──韶山支部。1925年10月,他奉命前往广州创建农民运动讲习所,途经长沙,重游橘子洲。面对如画的秋色和大好的革命形势,回忆过去战斗的岁月,不禁心潮起伏,浮想联翩,写下了这首动人的诗篇。

高考考纲要求:

要根据语境,辨析理解语句的含义。这个语境,如取其广义的话,就包括作品的时代背景。因此,阅读了解背景,联系背景,十分重要。

秋天,在一般人的眼中,往往充满了苍凉,充满了感伤,而我们的毛泽东主席在他年青的时候,却曾为秋天唱出一曲昂扬的赞歌,这首词充满动感,充满力量,充满浓烈色彩

2、朗读全首词,在朗读前,先打出幻灯片,提醒学生注意以下容易读错的字:

qìn)寥廓liáo kuòqiúè

(播放课文配乐朗读录音)

3、看注释,理解词意,并质疑。

4、读释:

⑴ 万山红遍:万山,指湘江两岸岳麓山和附近的许多山峰。红遍,红尽之意。

⑵ 层林尽染:(见注解)

⑶ 漫江碧透:漫江,满江。碧透,碧,极言江水之清,碧透,即江水碧绿之极。透,同“遍”,程度副词。(一说“透”,言水清)

⑷ 百舸争流:舸,大船,百舸,指许多船。争流,争着行驶。

⑸ 鹰……,鱼……:分别在“击”和“翔”的后面省了一个“于”,“击”在句中指飞得矫健有力;“翔”在句中指游得自由自在。

⑹ 万类……:万类,宇宙的万物。竞,竞相,争。

5、学生描述词中的南国湘江秋景图:

总结:远望许多的山上,重重叠叠的枫树林,经霜变红,像染过一般;近看碧绿至极的湘江上,无数的船只在争着行驶。雄鹰在广阔的天空里矫健有力地高飞,鱼儿在清澈的江水里自由轻快地游动,宇宙间的万物,都在这深秋的时节中竞相过着自由自在的生活。

读释:

⑴ 恰同学少年:恰,正当。

⑵ 风华正茂:茂,盛也;风采才华正盛。

⑶ 书生意气:书生,同学。

⑷ 挥斥方遒:挥斥,奔放;方,正当;遒,强劲有力。

⑸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指点,评论;江山,天下国家大事;激扬,激浊扬清。

⑹ 粪土当年万户侯:粪土,名词作动词,带宾语“当年万户侯”,视……如粪土。万户侯,指大军阀、大官僚。

6、学生描述文中作者所描绘的峥嵘岁月图。

总结:那时,同学们正当青春年少,风采焕发,才华横溢,革命热情奔放,斗志旺盛,经常评论国家大事,写出激浊扬清的文章,把反动统治者视如粪土一般。

集体诵读,体会词中诗人的主观情感。

7、自由诵读,默写全诗。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1、联系想象品语言。

2、情感共鸣细思考。

 

〖教学步骤〗

一、联系想象品语言

1、集体朗读这首词:

出示“朗读”技巧:

掌握节奏重音;替诗人朗读(理解诗人的情感和诗中的主题);抒自我情怀(对全诗进行大胆的想象和联想)。

2、词句赏析:

大家合上书本,试着把写景部分用自己尽可能美的语句再现出来。

学生交流,并说出好在何处?

3、重点赏析:

提问:

⑴ 这幅湘江秋景图具有怎样的特征?

充满生机。

⑵ 在“湘江秋景图”中找出几个动词,说说它用得好在何处?

① “争”提出:船会不会自己争着行驶?

引导学生得出“争”既写船,又写人,写出了人的奋发向上的精神面貌。

② “翔”提出:能看到鱼儿在水中自由自在地游动,说明了什么?

引导学生得出江水清澈,湘江江水水质好。并问这句与上文哪一个相呼应?

“漫江碧透”。

说明作者在这里用“翔”既写了“鱼”又写“水”。“击”写出鹰飞翔的矫健有力。

③ “竞”以一个“竞”字说明万物为生存,为发展不停竞争,引导学生得出,“竞”是对前面三个动词的高度概括。

提出作者不仅仅运用了动词,还用了数量词描绘这幅湘江秋景画。

引导学生装找出“万”、“层”、“百”,让学生分析作者用这三个词的妙处。

⑶ 这幅画除了充满生机还具有怎样特征?

引导学生回答“色彩鲜明”、“色彩缤纷”,让学生找出这些色彩。

“红”、“碧”、“白”(船帆)、“黑”(黑鹰)、“蓝”(蓝天)。

“红”引导学生得出红色往往给人朝气蓬勃,喜庆祥和之感。由此可见,作者当时内心中充满激

“碧”引导学生得出秋天叶黄叶时,看到碧绿透明的江水,心情就如朱自清先生看到梅雨潭的绿,那样兴奋、舒服、愉快。

⑷ “看”字总领几句?诗人从哪几个方面描绘这幅秋色图?

讲解:用“看”字领起,一直贯到“自由”,与下阕用“忆”字领起作用一样,均称做“一字领起”,有领起下文的作用,直贯铺叙七句。这种铺陈排比的手法,也就是古人所说“赋、比、兴”中的“赋”。

诗人从山上、江中、天空、水底等四个方面分别进行描绘。

首先,看到的是山色:“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万”,表示多。这里的群山,指湘江西岸岳麓山以及附近的许多山峰。“红遍”二字,既写出色彩艳丽,境界开阔,又与“寒秋”二字呼应起来。“层林尽染”四字,点明经过多次霜打,重重迭迭的树林都变成红色,像染过一样。

其次,看到的是江景:“漫江碧透,百舸争流。”“江”指湘江。湘江即使到了深秋,水势仍然很盛,用一个“漫”(满)字来写它,可以说是恰到好处。湘江水质好,到了深秋更加清净,“碧透”二字如实地描绘了湘江之水澄清,清澈见底的特征,“透”与上文“遍”为互文,都是副词,含有“极”的意思。如果说“漫江碧透“是静景,”“百舸争流”便是动景。“百舸”,船很多。“争流”,争着行使。一个“争”字,把湘江上千帆竞发,争先恐后的壮观场面写了出来。

接着,抬头看天空,“鹰击长空”;俯首看到水底:“鱼翔浅底”。从修辞上看,这两句形成了对偶。“长空”,广阔的天空。“浅底”,水清澈见到河底,故显得浅。“击”搏击。用“击”而不用“飞”,准确地形容了鹰展翅迅猛有力拍打的雄姿。“翔”,一般用于指鸟盘旋地飞,这里用“翔”而不用“游”,精当地把鸟不扇动翅膀盘旋回飞的状态,用来描写游鱼在水中自由轻快的神态。这天上、水中的两幅画都是所谓的动景。前者属于远景,后者属于近景,相映成趣。

“万类霜天竞自由”,“万类”,万物。“霜天”,习惯指秋天。“竞”,竞争,充满了生命的力量。这一句从眼前的山、树、水、船、鹰、鱼,一下扩展到世间万物,并对寒秋严霜下的万物蓬勃活跃,奋发自强的情状,作了富于哲理性的概括。

⑸ “湘江秋色图”如何描绘?作者用了什么方法?

抓住典型,点面结合,多种角度,铺陈描画。

作者选取了山林、行船、雄鹰、游鱼等最能体现秋色的典型,各作为一个点,再用“万类”概括面,从视觉的不同角度远望—近看—仰观—俯视;不同色彩:“红遍”“碧透”;不同形态:“层林”“漫江”“争流”“击”“翔”等,描写湘江秋色多姿多彩的画面,构成“万类霜天竞自由”的哲理图画。

此段描写,用词精当,极富表现力:

“遍”写枫色之广,“层”写枫林之茂,“染”写树色之奇,“漫”写江水之溢,“透”写湘水之清,“争”写行船之奋,“击”写雄鹰之健,“翔”写鱼儿之乐。锤炼之妙,令人拍案叫绝。(古诗词的欣赏,捕捉关键性的词语作分析,是重要的一种方法,其技艺往往体现在用词上,而用词技巧又往往体现在动词、形容词、副词的锤炼上。)

〖投影幻灯片〗

“看”领起

(描点) 远望──万山红遍(高) [群山]

近看──漫江碧透(低) [江水]

仰视──鹰击长空(高) [长空]

俯视──鱼翔浅底(低) [水面]

动作之劲──“争”“击”“翔”

色彩之浓──“红遍”“碧透”

数量之多──山以万计,林以层数,舸以百数

竞争之烈──红绿争辉,船只争流,鹰鱼争乐

类别之齐──动物、植物、人物、环境

(扩展) 由实而虚,由点到面:万类霜天竞自由

由眼前自然景物到所有自然景物,

由自然景物到自然界的主宰──人

这是感情的升华,物我同一。诗情与哲理同一。

本来秋天容易给人以荒凉肃杀之感,秋风萧瑟,万物凋零,所以中国古代就有着“悲秋”的传统文化心理,“风急天高猿啸哀”,“悲哉秋之为气也,草木摇落而变衰”。秋天在那些悲秋的文人墨客的笔下是一种冷清惨淡的景象。

⑹ 这段景物描写给你一种怎样的感受?与一般的咏秋诗词的基调有何不同?你能用四字短语概括毛泽东眼中的秋景之特点吗?

明确:不同的人在不同的心境下去看景物,会有不同的感受,在青年革命者毛泽东的眼中看到的是一幅色彩绚丽,生机勃发的秋色图。这诗句暗喻了当时的大好革命形势,诗是靠形象思维来表达思想感情的,一般都不直说。作者为什么能够把这幅图画写得这样出色呢?一方面是他选择的景物富有典型性,如山林、江水、雄鹰、游鱼都是湘江地区最有特色的景物,另一方面贴切地写出这些景物的主要特征,如山林,突出“红”字;写江水突出“碧”字;写鹰用“击”字,写鱼用“翔”字。毛泽东将“寒秋”写得充满强烈的动感、强劲的力度、浓烈的色彩,艺术地描绘了秋色秋韵,揭示了秋力秋魄。景中有情,情景交融,景语即情语,物我同一。作者咏秋的旨意在于:来自寒秋的这勃勃生机,在于“竞”字。要生存,要发展,就要“竞”。

 

二、情感共鸣善思考

1、《沁园春·长沙》的开头三句的正常顺序是怎样的?它在文中有何作用?

第一问(答案略)

第二问答:其一,点明时令;

其二,交代环境;

其三,引出作者;

其四,作出铺垫(A、为下文描写“湘江秋色图”作铺垫;B、为下文“万类……”的哲理作铺垫)。

还要注意作者用“深秋”的巧妙:

因为深秋,枫叶才有“红遍”;因深秋,江水才有“漫”“碧”之状;因为深秋,才觉“长空”,才能观赏雄鹰搏击。可见,好些匠心独运的字,要从宏观来把握,方悟其妙。

2、一个“看”领起的写景诗句和“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这一问题的提出有什么联系?

⑴ 怅寥廓:怅,感慨;寥廓,宇宙的广阔,大千世界。

⑵ 苍茫大地:苍茫,旷远迷茫。

⑶ 主沉浮:主,主宰;沉浮,事物的升沉、消长、兴衰。

释义:面对这一派勃勃生机的大千世界,怎能不激起思绪万端:广阔无垠的大地呀,谁才是主宰你命运的真正主人呢?

赏析:联系时代背景,深悟“问……浮”句的含义。这大自然的盛衰荣枯该由谁主宰,这世界,这国家的命运,究竟谁来掌握?透过这一非同寻常的询问,表现了诗人博大的胸怀和革命的凌云壮志。虽问而不答,但答案可悟。下阕结尾,予以呼应,显章法之谨严。

悟旨:“主沉浮”是诗人及其同伴的远大理想,是诗人革命一生的主线,年轻时确立的这一理想,成为一生的奋斗目标。这也是词意升华的表现。

3、总结上阙:作者描写了眼前的秋景,借景抒了自己的豪情,并提出了“谁主沉浮”的问题。

过渡语:上阕写“今日之游”,描眼前之秋景,提出“谁主沉浮”之问;

下阕写“昔日之游”,忆过去之峥嵘,回答“谁主沉浮”之问。

诗人是在思考谁是中国革命的领导者这个问题中转到回忆往事的。

4、下阕中的“携”、“忆”、“记”三字有何作用?词人忆了怎样的人和事?上阕中提出“谁主沉浮”这一问题,下阕回答了吗?哪些话是回答?

5、分析下阙,以学生赏析为主:

赏析:

⑴ “忆”要求学生联系作者的经历,寻找作者到底“忆”些什么,以及提出作者为何要“忆往昔”?

意在写“今朝”,回答“谁主沉浮”。

⑵ “恰”:

① 让学生谈谈“恰”这个领字的妙处,让其描绘作者及其革命战友的当年意气风发的画面。

② 老师重点指出作者青春年少,革命热情奔放。

⑶ “曾记否”三句 :

① 让学生分析“击”、“遏”,领略人物的激昂豪迈。

② 老师重点明确作者在这三句中把整首词的感情基调推向高潮。

③ 让学生体会作者“主沉浮”,“到中流击水”的寓意。

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派统治者,改造旧中国的豪情。

三、演绎创新

师:岁月是一张纯洁的白纸,假如没有理想和希望的画卷,假如没有勤劳、勇敢、真挚、刚韧的五颜六色,怎么会画出绚丽的生命彩图呢?有一首歌,成龙唱的,歌名叫《男儿当自强》。有哪位同学能唱一唱?(或者把歌词说一说也可)

师:唱完后,感觉如何?

(学生交流后布置作业:以“立志做大事”为题,写出自己的学习感受。)

青春气贯长虹,勇锐盖过怯懦,进取压倒苟安。愿每位同学都能永远奏响生命的最强音。

 

【板书设计】

沁园春·长沙

毛泽东

[时令] 独立寒秋

湘北北去

[地点] 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  远观(静景)

层林尽梁

漫江碧透 近看 点   实

[铺叙] 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 仰视(动景)

鱼翔浅底 俯视(动景)

万类霜天竞自由 面  虚

怅寥廊

[问题] 问苍茫大地

谁问沉浮

湘江秋景图

景物多 山、枫树林、江水、大船、鹰、鱼

动作劲 争(船、人)、击、翔(鱼、水)、竞(万类)

范围广

数量多 万、层、百

色彩缤纷 红、碧、白、黑、蓝

中考 高考名著

常用成语

新学网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090062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