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学网首页 语文 数学 物理 化学 作文 感动 心灵鸡汤 人生感悟 名著知识 成语大全 唐诗 宋词 名人名言 英文词典 登录

再谈解读作品的深层结构

董成亮

新学网 > 语文 > 高中语文课文必修4 > 念奴娇 赤壁怀古 > 再谈解读作品的深层结构

首先从整体上观照。雄浑的大江是自然的具象。它既是空间的,又是时间的。空间上,它浩荡壮阔,不见首尾,滚滚滔滔,势不可挡,隐含“伟大”之意;时间上无始无终,千古流淌,含有“永恒”之意。而“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相形之下人生就极其渺小了。所以,“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这一意象组合,在于形象地表明:自然伟大,人生渺小;自然永恒,人生短暂。

然后进入特定的时空:三国周郎赤壁。雄奇的赤壁,“江山如画”,成了英雄们演出威武雄壮的历史话剧,展现人生精彩的最好舞台,而尤以周郎为甚。

继续进入另一特定时空:宋时黄州苏子。江流依旧,故垒已残;英雄早逝,苏子华发。

最后又回到整体观照:与自然相比,“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人生短暂无常,一切还在自然运数!那么,当如何看待人生呢?

将以上分析加以总合,本词观物取象的过程似电视摄像:长镜头-短镜头-特写镜头-特写镜头—长镜头。

首尾虽同为长镜头,但摄像的方向角度有所不同。开始是站在人生的角度,仰观自然之伟大,时间上由当前指向过去。结尾则从自然的角度俯察人生之渺小,时间上由当前指向未来。首尾两点并不在一个平面上重合,所以它不是圆形结构,而是螺旋式结构。

那么,这个螺旋是上升式螺旋还是下坠式螺旋呢?从意蕴的叠次表达所反映的认识过程看,应该是上升式螺旋,可表意如下:

从总体上观照,自然伟大永恒,人生短暂渺小,但就某一特定时空而言,人生亦可大放异彩,就如“三国周郎赤壁”。这当然是令人羡慕的,不然,苏轼又怎么会如此多情呢?但是周郎年轻有为,谈笑建功,苏轼华发无成,命途多舛,这平淡坎坷也是人生一境。那么,穷通谁来定,祸福岂无凭?周郎之时,群雄逐鹿,英雄用武,地利人和,天助其成;苏子之时,朋党争锋,小人逞奸,才高文好,反害其身。人生各有所遇,时空不可置换。“赤壁”乃“三国周郎”之“赤壁”,苏某为宋时被贬罪臣!明于此理,虽曰多情,又何必偏执一情,以致华发早生?所以,“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虽有伤感之意,却也是明于天人关系后的释然之语。

那么,如何看待“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呢?根据前文的含义,首先,它是明于天人关系的一种明智选择,其次,它是不同于英雄人生的另种人生形式。

“江月”是自然的另种具象,“酹”,《古汉语大词典》解释为:“洒酒于地表示祭奠或立誓。”那么,“酹”这种举动,是含有敬顺与郑重之意的。“酹江月”表示悟透天人之理后的敬天适命。

“酹江月”的生活还在于饮酒赏月。这是一种快意山水的诗酒人生。我们无须辩说苏轼“并未想到及时行乐”而要一味“苦闷”。“人生如梦”,除了功名追求之累,难道不应有一些生命享受之乐吗?只要这种乐不是纯然物欲的低级趣味!何况象苏轼那样,一边饮酒,一边欣赏江水明月之美,感受清风之爽,参悟天人之理,实在高雅美妙得很!

综上所述,本词的意蕴产生于对自然与人生关系的哲理性把握,以我观物则产生仰慕的心态并造成该词豪放的格调,以物观我则产生释然的心理并造成该词旷达的特点。而豪放与旷达是有机统一的。至于本词的认识发展,则体现于取象表意的螺旋式上升,通过由整体到局部,又由局部到整体辩证思维过程,认识步步深入,最后参透天人之理,达到一个新的人生境界。

那么,以上的分析对我们又有什么启示呢?

第一,换向思考的思辩智慧。作者对自然人生关系的两次换向思考,启示我们对同一问题的思考,角度可以不同,方向可以相反,“换向”可以得出新的意义。此所谓“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宋?陆游《游山西村》)。

第二,天人合一的整体观照。这又可以分为两点。首先,作者看待人生,并不是孤立的,而是与自然时空紧密联系起来的。所以,他就能把个体的人生放到历史的长河中来观照,在自然的博大胸怀中化解自己的烦恼,最后参透天人关系,达到一个全新的境界。其二,自然形式与人生形式的契合。自然之壮丽对应人生之英雄奋发,自然之秀美对应人生之平和淡雅。江流的滚滚不息与千古英雄的群象长卷构成了雄浑深沉的时空感,雄奇的赤壁与雄姿英发的周郎多么妙合无痕,而华发苏子的“一尊还酹江月”又蕴含了何等丰富而微妙的意味!除了手法之妙外,亦有其功用:壮丽之自然令人心胸廓大,精神振奋,唤起一展宏图之豪情。词中对于大江赤壁的描写即是此类。秀美之自然令人心境平和,心绪宁静,有抚平心灵伤痛,归于冷静思索的功效。词中“江月”的意象即是此类。

第三,进退两适的人生态度。词中所写的两种人生形式,作者并没有否定其一的意思。是英雄人生的奋发有为,还是平淡人生的乐天知命,还得顺天应时。如此看来,“中国的圣人是既入世又出世的,中国的哲学也是既入世又出世的”(冯友兰《人生的境界》)。作为大学者的苏轼,广采百家,兼收并蓄,在他看来,儒道释并不矛盾,而是互为补充。智者总是站在人世的边上,相机而动,并不偏执一端,于是,这便有了二美并具的人生形式。

中考 高考名著

常用成语

新学网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090062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