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学网首页 语文 数学 物理 化学 作文 感动 心灵鸡汤 人生感悟 名著知识 成语大全 唐诗 宋词 名人名言 英文词典 登录

试论《哈姆莱特》的意象运用

四川省内江市隆昌县第一中学 吴清静

新学网 > 语文 > 高中语文课文必修4 > 哈姆莱特 > 试论《哈姆莱特》的意象运用

如:为了一抒心中块垒,莎士比亚曾痛心疾首地借哈姆莱特之口大声疾呼道:“母亲,看上帝面上,不要自己骗自己,涂一层药膏,只当大声疾呼的是我的疯病,不是你自己的毛病,让它在里面溃烂,暗地里毒害了全身。”精确的意象曲折地表明作者已洞悉现实疯狂与痛苦的病容,而且病魔还在滋长、漫延甚至溃烂,悲观失望之情溢于言表,无奈伤痛之感深匿于意中,这与哈姆莱特一开始就曾雄心勃勃地宣称:“天生我偏要把它重新整好”的言辞形成鲜明的对照。开篇的决心与其后的无奈首尾呼应,形成强烈反差与对照,其缘由即在于丹麦和时代的病入膏肓。从此,作者的“人文主义”理想和如哈姆莱特那样的使命感便接力式地通过四部悲剧,无可辩驳地证明了破灭与失败的悲剧。

以哈姆莱特为代表的人文主义者玫瑰色的梦被如此严酷的现实摧毁,作者于失望、

悲叹、伤怀之余,亦在苦思、探究理想破灭之根源。然而黑暗的现实不容他直抒胸臆,只得寄情于它物,借意象含蓄、曲折地表述满腹隐情。一抒情怀之际,“谁之过”?亦在不断撞击这位戏剧大师的心灵,古希腊人尚可将一切不幸推诿于神秘的命运,而在莎士比亚眼中,命运即环境,人们不能逃脱其掌握,正如古希腊英雄不能逃避命运的蹂躏。于是,颠覆的时代和病态的环境使莎士比亚和一代人文主义者对人生失却了孩童似的依赖,冷漠、怀疑、悲观、傍徨相继而生,如同疯颠、痼疾、疮痛铺天盖地而来。使千疮百患的现实如此残忍,充满了末世衰象,弥漫着悲绝哀音,不仅令人难见一线生机,且稍不留心就会被压死在他的轮环中。如此就将作者悲观、绝望、忧虑、无措的情怀渲泄、发挥到了极至。作品以意象传达的这种悲观、阴沉思想的最低点同时也正是“莎剧”卓越艺术的最高点。

三、生动、形象而又基于现实的想象

英国作家德莱登说:“自然界一切意象都在他眼前,他取用的时候并不费力,却很凑巧,他描写一件东西的时候,你不仅看得见,并且还能感觉到。”莎士比亚的确不愧为一位特殊的舞台诗人,他所展示的意象通过外在眼睛能见的东西进而诉诸内在感官,

通过内在感官幻想力的形象世界也即活跃起来,从而产生整体、整片的印象。这些可见、可感的事物很轻便、恰切地通过人物语言在观众耳边掠过,造成真切、形象、动人的效果,如同活的字句,声声扣动并震撼了观众的心灵,无形胜有形。因此歌德认为:“莎士比亚是用生动的语言感人的。”他将自己选择的物象转述出来,重整体意义而非个别字句,此整体意义即意象所传达出的总体内涵。将抽象的意蕴寓于生动、形象的意象中,更加增强了剧作的表现力与感染力。如:克劳迪斯在嘱咐英国王处死哈姆莱特时说:“因为他像热病,在我的血液里燃烧,你得治好我。”这里的“热病”形象、生动地表明克劳迪斯与哈姆莱特之间你死我活、不可并存的矛盾关系,也间接传达出现实矛盾的激烈。对于周边形势,莎士比亚也以同样手法加以表现,如:哈姆莱特曾针对与波兰、挪威的战争发表议论:“大概是富足和太平长出了脓疮,在里面溃烂,外表上还并不显出一个人将死的征象。”一个“脓疮”生动、形象地概括了一个国家外强中干、病入膏肓的现状,与作品一开始就曾昭示给观众的“带血的露水、发黑的太阳,病态的月亮”产生强烈的呼应,再次预示了充满末世衰象的丹麦难逃劫数的悲剧命运,也为主人公的悲剧命运提供了时代依据。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国家尚且岌岌可危,何况区区一个孤立无助的青年!社会历史条件注定谁都难以超越。如此严酷的现实,如此险恶的环境,哈姆莱特的佯疯亦为情势所趋。作者对于这种疯狂的表现更为形象、生动。哈姆莱特之母说:“他疯得像大风和大浪在一起显身手,他疯得无法无天。”“他的疯劲儿就像矿渣里出金子。”情人奥菲莉亚则认为他:“叫疯狂一下摧折了。”连对手克劳迪斯也认。为他“好像一个害了脏病的糊涂虫。”作者对疯颠生动、形象的描述间接表明了哈姆莱特的疯病在相关人眼中的程度与状态。波罗涅斯有这样一段话反映了他所认为的哈姆莱特的病因,他曾告诉女儿:“想你想得发疯了。”“这正是相思害得他疯头疯脑,谁害上这种狂热病都会得毁自己。”掘墓人则一针见血地认为英国人整个都是疯子,因此不会看出哈姆莱特的疯。这一切无不形象地表明疯狂是时代病,疯狂时代造就疯狂的人,哈之母疯狂得糊涂,奥菲莉亚疯狂地自绝,雷欧提斯疯狂地复仇,而克劳迪斯则是疯狂地占有、杀戮与争斗,将疯狂恶性膨胀、发展到极至,他及其同类才是这个时代最大的致命凶狂。与这个无处没疾患、无处不疯狂的时代相较,哈姆莱特的疯狂实在不足为奇。也正是“疯狂”这个诸多疾病意象中最极端、深沉的一种,它在剧中时时呈现,形象地昭示着这个疾患逞凶的时代的疯狂,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莎剧”还有一个突出特征,即: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有机结合,幻想与真实的彼此交融:但无论想象的翅膀如何高飞,始终未脱离生活的真实。作者对于意象的运用同样如此,这是源于他创作思想的独到艺术特征。

莎士比亚认为:戏剧的任务是真实地描绘现实,反映时代精神,“它的目的始终是反映人生,显示善恶的本来面目,给它的时代看一看自己演变发展的模型。”“最好的戏剧也不过是人生的一个缩影。”同时又认为艺术创作不能离开想象宁诗人的“想象为从来没有人知道的东西构成形体,”使虚无飘渺的东西有了寄寓和名目。“用你们的想象来弥补我们的贫乏吧──个人,把他分为一个个人,组成了一支幻想的大军。”这种基于真实的想象的思想是莎士比亚艺术论的核心,他将此论同样融会、渗透到意象运用中。疯颠、痼疾、脓疮即是作者在研判现实后加以自己的想象给现实构画的一付病容。这些意象的真切、丰富,给人以更大的想象空间和震撼力。

《哈姆莱特》一剧作于1606年,即新王詹姆士一世继任初年,如此一个新旧王朝交替时期正是英国政局动荡不安之时。所谓的“伊丽莎白盛世”已逐渐衰微,资产阶级与封建贵族的矛盾及统治阶级内部矛盾日趋剧烈,城乡人民的不满之情日益深化。因此作者借哈姆莱特之口说:这“是一个时代的缩影”,痛感“这是一个颠倒混乱的时代。唉,倒楣的我却要负起重整乾坤的责任!”以至“决断决行的本色蒙上了惨白的一层思虑的病容。”再看病容满面的主人公所生活的环境,更是满目疮痍。“世界是一所很大的牢狱,里面有许多监房、囚室、地牢;丹麦是其中最坏的一间。”此处的丹麦即指英国,因当时的英国是资本原始积累最典型的国家。举国上下,处处皆乞丐与流浪汉。朝廷还颁发血腥法令,禁止乞讨流浪,使他们走投无路,除忍饥挨饿,还得受鞭打、割耳、烙印、绞死之罪,这样的国家就如一座人间地狱!

中考 高考名著

常用成语

新学网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090062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