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如皋市师范 胡海舟
针对戏剧的特点,我对《雷雨》的教学进行了一些改革尝试。
一、演《雷雨》
演出前两周,我布置同学利用活动课准备,并对导演、演员提出两点要求:认真阅读剧本,在较深入理解有关内容的基础上写出人物分析,得到老师肯定后方可开始排演;表演力求把握住人物性格,符合剧情,为课堂教学服务。
由于赋予了同学实践的权利和机会,他们自觉探索的主动性大大增强,其智慧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参加排练的同学不仅通读了全剧,而且找来评论文章,认真研究,每个人都写出了上千字的角色分析。没有分到角色的同学也常凑在一起讨论,不仅读老舍、曹禺的剧作,甚至找来了易卜生的《群鬼》,班上再没人读武侠、言情小说了。为准确表现出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戏剧的矛盾冲突,他们细心揣摩,请教老师,认真准备,反复排练,每个细节都不肯放过。他们将旧尼龙衫的袖子拆掉加上布扣便成了鲁大海的背心,他们把宿舍的窗帘卸下来挂在教室门上,便算隔开了客厅与书房,坐椅子的不同姿势直至手帕、扇子的使用都力求让观众看出周朴园内心世界的微妙变化,尽管演仆人的有的连一句台词也没有,但神情举止都尽量做到符合剧情需要。同学们感慨地说:“排演不仅培养了我们的创造精神和有益的技能技巧,也培养了我们坚韧的意志。”
二、议《雷雨》
精彩的演出、充分的预习为课堂教学的深入进行奠定了基础,创造了气氛。同学们提出30多个有思考价值的问题,经过讨论,他们自己解决了大部分问题,对《雷雨》矛盾冲突的形式、性质等的认识是深刻的,但对人物对话的作用理解还较肤浅。于是,我抓住这一教学难点,引导他们了解对话在戏剧塑造人物形象方面起的作用,将讨论、学习引向深入。
在分析周朴园这个人物时,有同学提出这样的问题:周朴园保留“纪念”鲁侍萍的旧物、在开头表露出的对侍萍的怀念是否全属造作?我启发他们利用课外阅读获得的知识从这样的角度分析:他是如何对待过去的侍萍的?如何对待“死去”的侍萍的?又是怎样对待眼前的侍萍的?同学们打开了思路,发言颇有见地。孙月明同学说:周朴园对侍萍的怀念不能说都是故意装出来的,有意识做给别人看的,这样就把一个人复杂的心理面貌简单化了。有的同学说:当年周朴园对侍萍确实动过真情,因为侍萍很美也很善良。现在周已走向老年,后来的两个女人又都不中意。因此,对侍萍的怀念便成了他自欺欺人、经常咀嚼的一种情感。这既可填补他丑恶空虚的灵魂,又可显示他的多情,荒唐于前,却能补过于后。更主要的是侍萍死了,对他再也没有妨害了。在不损害其利害的前提下可以有人的感情,一旦这感情影响到自身利益时马上抛弃,这是对周朴园丑恶本性更深层的揭露。戴鸿宾同学说:其实,周朴园貌似矛盾的行为是可以理解的。傅立叶说过:“侮辱女性既是文明的本质特征,也是野蛮的本质特征,区别只在于:野蛮以简单的形式所犯下的罪行,文明却赋之以复杂的、暖味的、两面性的伪善的存在形式。”周朴园正是这样一个活生生的“伪善的存在”。通过反复讨论分析,同学们对周朴园的性格有了较全面深入的了解,对剧中人物对话的作用也有了实实在在的认识。
三、仿《雷雨》
课上完了,同学们却还沉浸在新鲜感、满足感带来的乐趣之中,欲罢不能。我利用他们跃跃欲试的心理,趁热打铁,布置写话剧片断或改编课本剧,要求把课堂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创作中去,做到情节完整,冲突紧凑集中,通过对话刻画人物性格。从学生的习作看,这一单元知识要点的掌握是扎实而灵活的,学生的视野也较开阔,认识生活有一定的深度。小品《黑衣老人和白衣天使》通过几个年青过客在困难面前的不同表现,反映了作者对青年应选择什么样的人生之路的哲学思考。童话剧《有个孩子叫“明天”》,批评“明天”小朋友做事拖拉,不求上进。作者别出心裁,让“作业本”、“脏手帕”等与小主人公对话。此外还有不少同学改编了课本剧,如《项链》、《祥林嫂》、《促织》等。我鼓励他们争取机会排练演出,以丰富语文学习手段,丰富学校生活。
实践使我认识到,阅读教学只有摒弃单一封闭的教学形式,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他们才会主动发现问题,认真思考;只有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才能学会思考,思有所得,真正提高自学能力。
中考 高考名著
常用成语
新学网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090062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