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振甫
这篇是《师说》,说明什么是“师道”。说明的论点是有针对性的,但不采用驳诘的写法,所以不是列举对方的错误论点来加以一一驳斥,采用先说明什么是师道,再举出对方的错误意见来批驳。
这篇文章的另一特色,他不光是说理,还带有强烈感情。这种感情是从反抗流俗的嘲笑来的。“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两句感叹的话,反映了他的感情。“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用疑问句来表示感叹。
文章除了说理外,还举出例证来加强说服力。例证有两种,一种是一般地说的,像“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齿相师”接下来就指出士大夫耻相师的错误。一种是具体指出的,像“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接下来就指出“郯子之徙,其贤不及孔子”;又像“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接下来就说明“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这样说,就回答上面“道相似也”的问题。不仅“道相似也”的可以相师,就是对不如自己的人,只要他有一技之长,也可以认他为师来学习他的技艺。从而显出“古之学者必有师”是符合圣人之道,是符合师道的,今之学者以从师为可耻是错误的。
全篇围绕着“传道受业解惑”来立论,善于运用对比,运用排偶,来展开议论,富有说服力。在对比排偶上又出以变化。如古之学者必有师与今之学者耻相师对比,今之巫医百工之人不耻相师与今之学者耻相师对比,孔子不耻相师与今之学者耻相师对比,最后以今之学者李蟠的不耻相师与今之学者耻相师
对比。经过这样的对比,李蟠的不耻相师与孔子的不耻相师一致,与古之学者必有师一致,是符合师道,从而显出今之学者耻相师是背离孔子之道,背离师道,是错误的。但作者的行文又出以变化,不像上面讲的那样呆板。比方他不提今之学者,说“士大夫之族”,不提孔子不耻相师,说“圣人无常师”,不提今之学者李蟠不耻相师,说“李氏子蟠”,“六艺经传皆通习之”,显得他已是个学者了,却“不拘于时,学于余”。在形式上不像对比,实际上是对比,显出行文的灵活变化。
再像“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与“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是排比句。“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与“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也是排比句。排比句是对偶的,可以加强气势,但接下去的句子又有变化。像前一个排比句后接“吾师道也”,是用散句;后一个排比句后接“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从“是故”到其皆出于此乎”这一长句是散句,但这一长句中的“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又是对偶句。再像“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都是对偶句,下面的句子又都是散句。这些正是散句和偶句的错综变化,使文章写得有气势,又灵活变化,构成这篇文章语言上的特色。
中考 高考名著
常用成语
新学网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090062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