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莎
“玉”具有脱俗之美,但容易破碎;而“金”虽世俗了些,却不怕烈火考验。所谓“金玉质”,便代表着女子身上两种美好的品格。
曹雪芹塑造的这两个女子形象非常的生动,有魅力,征服了无数的读者,但是你不敢对她们的生活的真实性,即生活中确实存在的可能性提出质疑。正因为这样,其所塑造的女性形象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一定历史时期中国社会中女性的地位、性格与生活,特别是其中的一些典型形象,集中展示了特定时期中国女性的一些为人处世的道理和学问。所以薛宝钗、林黛玉的角色地位是“两峰对峙,双水分流,各极其妙,莫能上下”的。
钗、黛二人后来能成为金兰之交,除了惺惺相惜,确实可称得上是知己。除了贾宝玉之外,最了解林黛玉的莫过于薛宝钗了。试看整个贾府里,谁与贾宝玉最亲密?无非是一钗一黛,而这样的两位情敌却又奇怪地变成了知己。而且,她们俩是贾府里最美的两位姑娘,又同是暂住府上的外姓亲戚,而且都死了父亲,同样的才华横溢,在截然不同的精神世界层面居然有着如此相近的外在,这实在是曹雪芹给我们开的一个大大的玩笑。只是两人所采取的生活态度不同,所以其命运也不同。林黛玉特立独行,而不顾世人的毁谤;薛宝钗虽然见识极高,但只是“安分服从”而不露锋芒,她属于那种有独立见解,却又不与社会作对的人,从不做不实际的梦,只为有可能实现的理想,做着努力,有种隐身幕后的高人气质。但是,在薛宝钗身上,显然没有了林黛玉身上的那种灵气,她的过于现实,有时也让人感到不安。
正因为他们身上优点和缺点相联,我们在选择成为哪一种女性时才显得如此难以抉择。在生活中,最让我们头痛的,就是那些让人左右为难的选择。结合了以上两位女性的性格特点究竟完美女性是怎样的?
这样的女性应该有林黛玉的有情,薛宝钗的有礼,而两者互补正如弗洛伊德所论述的“自我”论一样,她兼容并包有世俗生存智慧和逍遥自由思想,是现实的完美代表。
在为人处世方面,林黛玉与薛宝钗则分别代表了这两种特性,分属理性与感性两派系。在现实中同样,和林黛玉做朋友,你会无拘无束,可以做到知心之交;和薛宝钗做朋友,你会感受到现实压力,促你积极进取,两者互补而交时,有此两朋友已足亦。结合理想与现实,完美女性应该有林黛玉的自由与梦想,青春与热爱,追求自我价值,对人真诚和对世情有深刻洞察,节俭、知礼、谦让,具备薛宝钗式的美德,很能适应家庭和社会环境,有着世俗的生存智慧。尤其是在走入社会或婚姻后,就会碰见很多无可逃避的现实问题,成为这样的女性才是为人处世的典范。他们是作者对于人、对于女性、对于可爱可敬高贵美丽的少女的统一而又矛盾分裂的感受与思考,是作者的人性观、女性观、爱情观的精彩绝伦而且淋漓尽致的外化和体现。
用最早提出“钗黛合一”的俞平伯的话讲:“林黛玉直而薛宝钗曲,林黛玉刚而薛宝钗柔,林黛玉热而薛宝钗冷,林黛玉尖锐而薛宝钗圆浑,林黛玉天真而薛宝钗世故。”就像脂砚所透露的“钗黛合一”并非妄言一样,钗黛二人的人格都没有达到完美,钗黛本就是一对矛盾体,各自的缺点恰好是对方的长处,但是曹雪芹如果将二人作为互补的一人来写,矛盾也就消失了!那他们两个人的存在,也就失去了其本身的意义。但是作为新时代的女性,对于在《红楼梦》中得不到完美的女性品质,我们因为社会条件及所受教育程度的不同,应该有追求完美的决心,本质上对生活有着由衷的热爱和理想,精于人世,在生存智慧上超于众人,才不会被社会淘汰,但逍遥自由的思想更能使我们超脱于世俗的生存智慧,真正的体验自身的感受和思想。也就是说,世俗的生存智慧只是我们适应社会的一种必要,指向自身的思想和情感才是追求和理想,工作和家庭的双丰收才是真正目的性的东西。
林黛玉和薛宝钗这两个美丽的女孩子,本质上都是善良的,她们有着被曹雪芹称颂的“闺阁情谊”。当然,每朵花都应该有自己的姿态,林黛玉和薛宝钗也因身世、性格的不同有着不同的人际交往习惯,读者也会依据自己所喜好的人际观去偏爱其中的一位,这是很正常的一件事。在《红楼梦》中,林黛玉正直善良,但是清高孤傲,不善处理人际关系,胸襟难免狭小,故难逃世俗斩人的利剑;薛宝钗为人乖巧,善于规划筹谋,虽一时讨得众人欢心,但终因一己私心而抱憾终生。同样的,将林黛玉、薛宝钗放在一起,让我们用现代人的审美眼光和行为标准去评判另一个时代的柔弱女子们,并非要一较高下不可。
现代社会每个人不可能做得像林黛玉一样至情至性,也不可能像薛宝钗一样有心计,他们作为古代的女性究竟有什么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本文就是想通过对林黛玉、薛宝钗性格性格特点进行分析,探讨一个完美的女性应该是什么样的?
《红楼梦》是大家心目中的伟大著作,是部小说,不是史书,无史可考,而且曹雪芹又写得这么隐讳,所以说任何对其人物的评价都可以找出毛病来,主要看你的出发点如何了。
多年以来,大家总是认为,《红楼梦》如果写完的话,后面的章回一定更加扑朔迷离,我们现在无论怎样也是比不上的。其实不然,因为红学在近些年备受推崇,关于后面故事的推测也是非常之多,以致即使有朝一日,全部抄本《红楼梦》重见天日,后几回的情节恐怕也不会超过红学家们已推测出的情节的范畴,大家可能会大失所望。红学热了又冷,冷了又热,真正能进入核心者,能有几人?无论今天研究出什么,得出了什么结论,唯一可以肯定的是,我们离《红楼梦》的原貌,已经近了。
中考 高考名著
常用成语
新学网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090062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