瑟是我国最早的弹弦乐器这一,先秦便极为盛行,汉代亦流行很广,南北朝时常用于相和歌伴奏,唐时应用颇多,后世渐少使用。
瑟:我国最早的弹弦乐器之一。《诗经·小雅》有“……琴瑟击鼓,以御田祖,以祈甘雨,以介我稷黍,以谷我土女。”这是见于古籍最早的记载,说明瑟至少有3000多年的历史了。孔子擅鼓瑟,用来为诗歌伴奏,在当时,孔子鼓瑟是独立成家的,号称“孔门之瑟”(《论语·先进》;“由之瑟,奚为于丘之门”)
《周礼·乐器图》记载:雅瑟二十三弦,颂瑟二十五弦,饰以宝玉者,曰“宝瑟”,绘文如锦者,曰“锦瑟”。《汉书·郊祀记》说:“太帝命素女鼓五十弦瑟,悲,帝禁不能止,故破其瑟为二十五弦“。后来瑟的制作渐精,用途更加广泛。在周代祀奉文王的家庙里的一张瑟,上面系有染成朱红颜色的丝弦,底部有着疏朗的音孔、弹奏时能发出舒缓的声音来。
1973年,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了大量竹筒和乐俑,从中可以看出,瑟在西汉之初流行地区很广,并经常和竽一起为歌舞伴奏。流传下来的汉诗中也有不少提到瑟,如宋子候的《董娇饶》:“归来酌美酒,挟瑟上高堂”。古代瑟在乡饮酒礼、乡射利、燕礼和大射仪中,都是伴奏声乐的主要乐器。
魏晋南北朝时代。瑟常用于相和歌的伴奏。
隋唐时期,瑟曾用于伴奏“江南吴歌,荆、楚西声,总称清商乐”。
唐代陆龟蒙、杜牧、李白和李峤等许多诗人,都在作品中提到了瑟,如李商隐的“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等,可见瑟在当时运用之广。以后则在音乐中逐渐少用。
本世纪30年代,我国著名的民族音乐团体──上海大同乐会(郑觐文创办),曾制作了庖牺瑟(50弦)和百弦大瑟,并在增大音量、改善音色和方便演奏等方面都作了探索。庖牺瑟改传统单柱(一弦一柱)为连柱(七弦或八弦共用一柱),并在岳山外采用活轸,调音非常方便。百弦大瑟显著地扩大了音域,它采用双排连柱交插支弦的方法,既不过分增宽共鸣箱,又方便了演奏,为继承和发展我国民族乐器作出了贡献。
古瑟由整块木料雕凿而成,长方形,张有20多根丝弦,分三组。
古代的瑟,用整块木料雕凿而成,而清代所制之瑟,已由面板、底板和框板胶合成长方形的共鸣箱。琴弦用丝弦,架子琴首岳山(首岳)和尾端岳山(尾岳)上,每弦都支有一个可以左右移动的雁柱,用以调节弦长,确定音高。
从20世纪30年代以来,我国先后在长沙、信阳和江陵等楚汉墓中出上了近20张瑟,其中绝大多数的形制相同,与先秦和汉代文献记载相符(极少数为23或24弦)。琴弦分为三组,中间一组七弦,内外两组各九弦。
从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的西汉初期的瑟可以看出,弦的粗细配置分为两组,外九弦为一组(自外而内弦径从1.2递减至0.6毫米),中七弦与内九弦为另一组(自内而外弦径由1.9递减至0.5毫米),内外九弦的柱位较规则,呈阶梯形的序列,这张瑟现珍藏在湖南省博物馆。
瑟一般按五声音阶定音,用按弦升高半音的方法得到七声音阶。
1979年,胡北随县曾候乙墓出土一张古瑟,它是战国初期(公元前433年以前)楚国的诸侯曾国制作的,尾端有龙的形象雕塑,共鸣箱侧面有彩绘的凤凰图案。是我国现存最古的瑟,现藏在湖北省博物馆。
现在所见的瑟,通常按其长度和弦数分为大小两种。大瑟长180~190厘米,25弦;小瑟长120厘米左右,16弦。在北京中国音乐研究所珍藏着一张清代早期(17世纪)制作的精致大瑟,竟长209厘米。
中考 高考名著
常用成语
新学网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090062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