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学网首页 语文 数学 物理 化学 作文 感动 心灵鸡汤 人生感悟 名著知识 成语大全 唐诗 宋词 名人名言 英文词典 登录

《琵琶行》问题探究

新学网 > 语文 > 高中语文课文必修3 > 琵琶行 并序 > 《琵琶行》问题探究

1、诗人与琵琶女可谓萍水相逢,一次这样的邂逅为什么会在诗人心底造成如此猛烈的情感震荡以致不能自持?

要分析这个问题,必须抓住白居易和琵琶女的认同感,尤其是前者对后者的认同。这里的认同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是音乐认同,第二层是身世认同,第三层是文化认同。三层由表及里层层深入。

第一层,音乐认同。首先请注意课文末段“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的交代。由课文第二段诗人对乐曲的音色、音质、节奏、旋律所做的十分准确细致形象生动的描绘,可以看出诗人深谙音乐,而今却被迫远离音乐,诗人正处在一种音乐饥渴状态,这可以解释他为什么会对演奏技艺高超绝伦的琵琶女的演奏如此激动。而琵琶女只有得遇知音才会卖弄出浑身本领,白居易也只有在享受高水平表演时才会如痴如醉,于是,《琵琶行》同时展示了诗的魅力和音乐的魔力,堪称绝唱。

第二层,身世认同。琵琶女两次为诗人演奏中间插入了自诉身世的情节,它大大改变了作品的思想重心,精彩的琵琶奏乐因此变成了琵琶女心情故事的伴奏,很可能也成了白居易官场浮沉的背景音乐。让我们比较一下男女主人公的身世。

琵琶女“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昔年在京城可谓红极一时;白居易则29岁进士及第,后授翰林院学士,草拟诏书,参与家机密,过去在朝廷也可说春风得意。琵琶女命运转折的原因是年老色衰,这本不是她本人的过错;白居易惨遭贬官的原因是不畏权贵上书言事被攻击为越职,同样不是自己的过错。琵琶女晚年归宿是“嫁作商人妇”独自“江口守空船”;白居易现时处境是“谪居卧病浔阳城”“往往取酒还独倾”。琵琶女和诗人有着完全相同的无奈和不完全相同的屈辱,琵琶女无意中拨动了诗人最敏感的心弦,以致这位江州司马不免青衫湿。完成了身世认同的诗人与琵琶女一见如故,发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千年浩叹。

第三层,文化认同。沦落天涯的共同命运造成他们“相逢何必曾相识”的生活基础,更重要的是诗人一贯的平民情结和普世主义的思想,使他始终对民间疾苦有着强烈的关心,在此之间,这种关心从未脱离其士大夫的立场和角度,摆脱不了以思想者、前驱者自居的顽固情结和以文化精英自视的自恋心态,这是古往今来的知识分子为自己规定的使命,所谓“代圣贤立言”或代百姓立言,这就使得知识分子总想保持自己与大众的不同。而《琵琶行》的不同在于白居易将自己放在了与琵琶女完全相同的地位,“同是天涯沦落人”,这不是居高临下的屈就,而是完全平等的相知、相怜。同声相应,同气相求,他最后的失态痛哭,正是彻底放下士大夫架子后的自然宣泄,宣示了精英文化对大众文化的认同。

2、古人称白居易的《琵琶行》为“摹写音乐至文”,为什么?

《琵琶行》中的音乐描写非常精彩,通过描写琵琶女弹奏的乐曲来揭示她的内心世界。先用“转轴拨弦三两声”一句写校弦试音,接着就赞叹“未成曲调先有情”,突出了一个“情”字。“弦弦掩抑声声思”以下六句,总写“初为《霓裳》后《六幺》”的弹奏过程,其中既用“低眉信手续续弹”、“轻拢慢捻抹复挑”描写弹奏的神态,更用“似诉平生不得志”、“说尽心中无限事”概括了琵琶女借乐曲所抒发的思想情感。此后十四句,在借助语言的音韵摹写音乐的时候,兼用各种生动的比喻以加强其形象性。大弦的嘈嘈和小弦的切切,到底是怎样的音响,读者很难想象,而比之于急雨,比之于私语,比之于大小珍珠坠落在玉盘中敲出的音响,就可以使读者感受到两弦的美妙各具特色。旋律继续变化,出现了先“滑”后“涩”的两种意境。“间关”之声,轻快流利,而这种声音又好像“莺语花底”,视觉形象的优美强化了听觉形象的优美。“幽咽”之声,悲抑哽塞,而这种声音又好像“泉流冰下”。由“冷涩”到“凝绝”,是一个“声暂歇”的过程,诗人用“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的佳句描绘了余音袅袅、余意无穷的艺术境界,令人拍案叫绝。弹奏至此,似已结束,谁知那“幽愁暗恨”在“声渐歇”的过程中积聚了无穷的力量,无法压抑,终于如“银瓶乍破”,水浆奔迸,如“铁骑突出”,刀枪轰鸣,把“凝绝”的暗流突然推向高潮。才到高潮,即收拨一画,戛然而止。一曲虽终,而回肠荡气、惊心动魄的音乐魅力,却并没有消失。诗人又用“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的环境描写作侧面烘托,给读者留下了隽永回味的广阔空间。如此绘声绘色地再现千变万化的音乐形象,已不能不使我们惊佩作者的艺术才华,但作者的才华还不仅表现在再现音乐形象,更重要的是通过音乐形象的千变万化,展现了琵琶女起伏回荡的心潮,为下面的诉说身世作了音乐性的渲染。

3、《琵琶行》中描写琵琶女的表演,为什么在演奏完毕,要添上“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这两句?

首先,为了突出音乐效果。“悄无言”比报之热烈的掌声或喝彩声更好,这就是一种“此时无声胜有声”。乐曲引人入胜,感人肺腑,它虽然结束了,但听众意犹未尽,仍然沉浸在动人的音乐中,神情恍惚,如醉如痴,这是一种最好的艺术反应,在大段的直接描写之后,续以这两句精练而意味深长的间接描写,更突出了音乐的魅力,是画龙点睛之笔。

其次,为了深化诗歌的意境。它把动态的音乐凝固在静态的画面里,曲终已经收拨,乐声已经消逝,但人们的欣赏活动仍在继续。眼前是江水茫茫,无边无际,四周寥落,万籁俱寂,中天一轮明月,江心倒映一派光辉。人们凭着诗意的想象,似乎感到这秋凉的夜色中弥漫着音乐的气氛,这粼粼的波光中荡漾着动人的旋律。总之余音绕梁,不绝如缕。这两句诗里,情和景,意和景,悲怆的乐曲和凄清的画面都融为一体,这种以景结情的写法,颇有“言有尽而意无穷”之妙。

中考 高考名著

常用成语

新学网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090062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