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终结性评价与过程评价相结合──发展个性:
设计多元评价指标,全面评价学生学习发展水平,主张终结性评价与过程评价相结合,使学生放开对结果过分担忧的包袱,重视过程,享受过程,并通过评价发现和发展学生多元智能和多方面潜能。
⑴ 过程评价重“读”:
学生的个性素养,离不开“读”的积累,为此新课标“关于课外读物的建议”明确指出九年课外阅读总量达到400万字以上。教师宜布置好相关阅读任务,布置阅读篇目(也可不限),起初每周每天页数可不限,阅读质量可不作过高要求,可以摘记为主兼做适当笔记。阅读数量的多少,阅读品质的差异均纳入期终最后的评价。
⑵ 过程评价重“思”:
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有了一定量的积累,如缺少对材
料的信息处理和加工,没有我们大脑对材料的消化处理,我们得到的不过是一些未经过内化的记忆知识,而学生的个性发展更需要是一种敏锐的思维,善于思索的头脑。笔者首先鼓励和肯定学生的阅读心得,提倡他们学写、想写、乐写他们阅读学习的疑惑与思索,而教师并不以教参为拍板的依据,重在充分肯定学生的合理性,并要求学生记下自己的心得和对心得的反思与评价,为学生个性的深度发展奠定基础。
⑶ 过程评价重“情”:
学生的个性陶冶,离不开“情”的感化。我们期盼学生心灵的净化,情操的高尚,良好的个性,健全的人格,语文课程更是精神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学生情感的熏陶正是与语文本身的文化滋养息息相关。在我们的阅读学习中,学生的情感共鸣正是我们所乐道。正确导引学生的阅读价值观。阅读的价值观是指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受到读物的熏陶感染,形成的积极健康的价值观念。它是阅读材料中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深广影响的具体体现。正确的价值观导向是阅读中的情感态度目标之一,是阅读品质的重要方面,是语文教育的突出特点。关注学生阅读过程中的价值观导向,让阅读学习的多元化评价渗透到阅读的内容和方法中去,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才能实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全面发展。
4、课堂评价与课外评价相结合──放飞个性:
众所周知,语文阅读学习如果仅仅是课堂上充满生机,课后却除了必要的习题训练之外没有别的延伸,那么语文素养的培养与提高必然是空话。语文学科是一门开放的学科,语文的外延就是一切社会生活,所以离开鲜活的社会生活,语文教学也就失去了生命力。笔者认为语文阅读学习亦是如此,而阅读学习评价也自然是既要把握好课堂阅读学习评价的尺度,更要关注学生课外的阅读学习评价。我们应允许学生在课外的阅读学习中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立场和主观情绪,让他们的个性得到更大程度的放飞,允许他们自己的自由的心灵空间。
四、实施多元化阅读学习评价──语文阅读学习本质的回归
1、学生个性差异的回归: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情趣。”每一位学生都是唯一的各不相同的生命体,他们对问题的理解,有自己的思想方式和个性特点。既然每个学生的生活经验和个性气质都不一样,就应鼓励学生对阅读内容作出有个性的反应,如对文本中自己特别喜爱的部分作出反应,确认自己认为特别重要的问题,作出富有想像力的反应甚至是“突发奇想”,将自己的阅读感受与作者的意图进行比较,为文本的内容和表达另作设计等等。我们在文学作品阅读教学中,不要去刻意追求“标准答案”,“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说的正是不同读者的不同感受和体验。阅读学习的多元化评价,正是对学生阅读学习个性差异的关注和呵护。
2、文本解读差异的回归:
学生有权力对文本中自己喜爱的内容作出个性反应,对自己认为特别重要的问题作出富有想像力的理解,对文本的内容和表达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有自己的评价和阅读心得,能把自己的阅读体验和感受与作者的意图进行比较,甚至为文本的内容和表达另作设计等等。学生在阅读中,不应是消极地接受、索取意义,而是积极主动地发现意义、建构意义、甚至创造意义。我们提倡学生进行多角度、有创意的探究性阅读,更离不开阅读的独特感受和个性体验,这是完成阅读目标的基本规律。所以,我们应该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文化背景、生活经验、体悟角度、评判标准,有差别地解读文本,根据自己的思维活动进行阅读的再创造,这也就是我们所提倡的多元解读:确立个体的解读观点,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鼓励学生个性解读。文本解读的差异无可非议带来的是阅读学习评价的多元化。
3、继承与创新是阅读学习的永恒主题:
我们的阅读学习应是继承中的尝试和创新,如果我们的评价千篇一律,我们学生的阅读学习就永远没有解放的一天,也就没有对前人和他人的超越,这可是我们阅读学习的最大悲剧。故此在平时的阅读学习中,教师应给学生以激扬思维、施展个性的空间,让学生以自己新的创意去解读文本,去超越文本并产生出新的效果。
中考 高考名著
常用成语
新学网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090062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