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银
2、寻求解读文本的新途径,采用新的切入方式解读文本:
不同的人解读文章有不同的习惯方式,解读不同类的文章也各有一些基本的途径。这样的习惯方式和基本途径可以提高我们文本解读的效率,但长期采用这样同定不变啪方式和途径也会僵化我们的阅读方式和解读文本的思维,使我们对文本的解读很难有新的突破。比如《林黛玉进贾府》,我们一直都是抓住环境描写、人物出场描写引领学生解读教材节选部分的内容。但一位教师引导学生在细致阅读中发现“忙”和“笑”这两个反复出现的词,比较不同人的“忙”和“笑”的不同内涵和表现人物的不同作用,带领学生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解读的途径、解读的方式可谓别出心裁。《雷雨》是一部经典戏剧,也是中学教材中的保留篇目。长期以来,很多教师用心探索了解读作品节选部分的不同途径和方式。除了抓住剧情、抓住矛盾冲突、抓住人物性格、抓住潜台词等通常的途径之外,有的教师从洋火、衬衣、照片、钱等道具入手进行解读,有的教师抓住人物台词中“我们”、“他们”、“我”、“你”等称代的变化进行解读,有的教师抓住鲁侍萍对周朴园称呼的变化进行解读,途径各不相同,但都获得了理想的效果。
除了对文本着眼点的变化,还可以在教学中通过各种有效的学习活动引领学生深入文本、理解文本。一位教师教学《季氏将伐颛臾》,让学生根据具体的语境在表示孔子和学生对话的每个“曰”字前面加上修饰语,巧妙地引领学生深入解读文本。一位教师教学《南州六月荔枝丹》时则要求学生先将全文缩写为300字左右的短文,通过比较,认识文章引述诗文和资料对于说明的作用和效果,再要求学生利用文章的素材写一个以荔枝为主题的MTV脚本。这样的教学设计不仅是一种综合性、活动型的语文学习,同时也是引导学生解读文本的有效途径。
3、发现文本解读的新问题,并通过问题解决形成教学的新思路:
智慧的阅读,是一个不断发现的过程。
先是发现新的问题。这些问题,可能是从文本本身的发现,也可能是从教学中文本处理角度的发现。一个不能发现新问题的教师,肯定是缺少教学智慧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哪怕问题没有解决──就会提升课堂教学的品位和质量。可以说,凡是成功的课堂,智慧的教学,都会展示教师发现问题的能力。而死死抓住教学参考上的问题进行教学的课堂,是绝不可能体现教学智慧的。教学《金岳霖先生》一文,初步阅读时,我们就觉得全文是扣住一个“趣”字展开的,可对到底是如何写趣的并没有形成清晰的认识。反复阅读之后,我们终于豁然开朗,发现文章是通过写先生的童趣、风趣、雅趣和士趣,表现先生的个性和人品。苏教版高中语文新教材也收入了经典课文魏征的《谏太宗十思疏》,但版本和人教版有很大差异,保留了被一些被删除的内容。对此,很多教师颇有微词,教惯了老版本的我一开始也不知道如何处理这个棘手的问题。反复研读后我发现,只要从文章结构和中心观点的角度入手,这个问题就可以得到很好的解决,而且这是一个非常有教学价值的问题。于是教学中我让学生通过比较研读文本,讨论是删除更好还是保留更好,既解决了一个很难处理的问题,又借此引导学生比较深入地解读了文本,同时培养了学生议论文写作的结构意识和阅读探究的能力,真可谓一石三鸟。
很多精彩的课壁都是智慧阅读的典型案例。著名特级教师宁鸿彬先生教学《皇帝的新装》,其主要教学过程是这样的:
⑴ 学生阅读全文,用一个动词概括故小情节;
⑵ 展开讨论,从同学们归纳的动词中找最恰当的一个(骗);
⑶ 讨论故事中人物被骗的原因;
⑷ 讨论孩子没有被骗的原因。
全文的教学紧紧用绕一个“骗”字,放得开,收得拢,进得去,出得来,既研读文本,又训练思维,学生主动,教师引导,堪称阅读教学的经典。这一切的前提,是教师自己的阅读发现。如果宁老师没有发现一个“骗”字在这篇童话中的独特地位,是不可能有这样的教学创意的。一位教师教学《宝玉挨打》,抓住一个“哭”字展开,也有异曲同下之妙:先分析众人的哭相,后探析不哭之人不哭的原因,再找可以哭却没有哭的人,接着想象迎春、探春和情春来了会不会哭,赵姨娘、贾环来了会有什么反映们这样的精彩教学充分证明了智慧的教学来自智慧的阅读,智慧的阅读要求教师的阅读必须有自己的发现。
中考 高考名著
常用成语
新学网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090062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