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亲属称谓是标明汉民族血缘、婚姻关系的语言符号。古代汉民族亲缘关系可以推至“九族”、“六亲”的范围。古汉语的亲属称谓非常复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现在的亲属称谓关系趋于简约、缩略,但在旧时宗亲制度的影响下,大多数的农村村落,仍保留着宗亲制度形成的称谓,特别是在正式的函件、贴式中更是如此。但聚居在城市的居民,因来自四面八方,也不存在着宗亲关系,旧的宗亲称谓也已少人使用。但由于旧的称呼形式的影响,不存在宗族关系的人,仍用宗族关系称呼。如年龄与自己的父母相接近的称“阿伯(叔)”、“阿姆(婶)”,年龄差不多的,以“兄”、“姐”相称。但民间习惯一般是将“大”不称“小”。大多长者为表示对外人的尊称或以示个人的谦虚,往往称比自己年轻的人为“阿兄”、“阿姐”,如同族内长辈对族内晚辈的称呼。
用亲属称谓语称呼不具有亲属关系的人,叫做亲属称谓谓语的外延与外化用法。这种称呼方式,一般都在非正式的公共场合使用。交际双方,一般是偶而相逢的陌生人,运用的亲属称谓语只是向对方表示敬意的尊称,例如找人、购物、问路、乘车、应酬、交谈等。只要我们在潮汕地区的城市、乡村走一走,在日常生活中、交往中,我们经常会听到这样的称呼,例如:“阿姨,现在几点啦?”“叔叔,帮我一下忙。”“阿兄,请您坐这儿。”“阿伯,去外马路怎么走?”这些话中的亲属称谓语,只表达了对被称呼对象的尊敬、礼貌意义。 亲属称谓语的外延与外化用法,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1、亲属称谓的外延与外化用法的显著特点是非系统性和非严格性。他没有一定的指向,也并不是所有的亲属称谓用语都可以外化使用,有一部分亲属称谓是不能用做外化称谓的“爸爸”、“妈妈”、“儿子”、“女儿”、“孙子”等就不能作外化称谓,如用此作外化使用,不但不是尊重人,而是对人不敬了。“姐夫”、“姨夫”、“姑母”、“姑丈”等也很少用做外化称谓。
2、亲属称谓语的外延与外化用法的词语形式、语义内容都发生了变化。亲属称谓语用来指称非亲属关系的人,有些是直接借用亲属称谓语的形式,比如:称呼外人“叔叔”、“姨姨”,大多数增加了语气词在原记号语后面加了“呀”、“唉”等语气词,并拉长口气。比如“阿叔呀”、“阿姨唉”、“阿兄呀”、“阿姆唉”、“阿婶呀”等等。不论是哪种情况语义内容都发生了变化,他所指对象并不表示与说话人有亲缘关系,只表示了对被称呼对象的尊敬、礼貌意义。
3、亲属称谓语的外延与外化用法并不严格遵守亲属称谓语系统中辈分、年龄限定的称呼规则。年龄和自己父亲差不多的男子,可以称之为“阿伯”,也可以称之为“阿叔”;长辈对陌生晚辈的称呼,有时也有平辈称谓语,称呼男的一般用“老弟”,称呼女的一般用“大妹”;平辈之间,有时也称比自己年龄小的为“老兄”、“大姐”;年纪大的对年龄小的同事的称呼,女的称“阿妹”、男的称“阿弟”。但现代人,一般都不喜欢人家称“老”,喜欢人家称“阿兄”、“大哥”。这也许与当今盛世人们的精神状态有关。现代人富有奋发向上的精神状态,不服老。
4、个别亲属称谓作为语素和其它语素共同构成并外延为新式的职业称谓语。在社会转型时期,大量新语汇的产生成为语言层面的直观现实,并影响着社会称谓。在这些新语汇中,有一类职业称谓是以亲属称谓语,如“姐”、“哥”、“嫂”等,并和其它语素结合构成的。如“空嫂”这个词语,就是一个典型的新称谓。“空”这个语素保留了“空乘人员”的意义,“嫂”的语素意义是对年纪不大的已婚妇女的泛称。“空嫂”这一职业称谓语,是社会转型时期,妇女下刚再就业社会现象的产物。与“空嫂”这一称谓语相似的还有“军嫂”、“钟点工嫂”等等。这些词语里的“嫂”,从词形上与亲属称谓语的“嫂”是一样的;但从语义来说,亲属称谓语的“嫂”指的是哥哥的妻子,而这些词语里的“嫂”,是对年纪不大的已婚妇女的泛称。类似“某嫂”这样的称谓语,还有“服务员妹”、“空姐”、“司机兄”、“司机姐”等。
中考 高考名著
常用成语
新学网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090062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