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冰心
杜甫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其诗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唐朝由盛到衰的历史过程,世称“诗圣”。他一生坎坷困顿,饱经战乱,却始终怀忠君爱国、经时济世之志,关心民众疾苦,忧国忧民,即使是晚年百病缠身、穷愁潦倒之时苍凉悲壮的诗作,也时时流露出他伤时忧国、壮志未酬的深切的叹惋,七言律诗《登高》就是一首最有代表性的作品。
《登高》是杜甫56岁滞留夔州时所写。当时他生活无靠,又身患疟疾、肺病、糖尿病、风湿病,病痛不时发作,以至耳聋齿落、白发剧增,又兼因病断酒,心情愁苦至极,难以排遣,这年秋天他独登高台,百感交集,遂成此篇。
首联、颔联写登高所见所闻。“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夔州在长江之滨、三峡之首的瞿塘峡的入峡口,这里风大,山高水险,常有群猿长啸。这叫声“空谷传响、哀转久绝”,大有“猿鸣三声泪沾裳”之势。诗人一开头就抓住了夔州特定的环境景物,以“风急”、“天高”带动全诗,以群猿在秋风猎猎天空高远的环境中的凄婉的哀鸣,为全诗定下了悲凉的基调。诗人移动视线由高处转向江水洲渚写所见。只见水中小洲凄清冷落,只有白沙闪闪,在这样的背景下,有成群的归鸟在风中飞翔回旋,无所依傍,诗人用这两句为我们勾画了一幅精美的图画。在这幅图画中细致描写了六件景物:“风”、“天”、“猿啸”、“渚”、“沙”、“鸟飞”。而每件景物的描写均用一字,却生动形象,用词极为精炼传神。
再看颔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此联集中表现了夔州秋天的气氛。诗人放眼远望,无边无际的山林落叶,在秋风中纷纷落下,萧萧有声;低头俯瞰,奔流不息的江水,从渺远的西方滚滚涌来。此联描写“山”、“水”,有形有声。如果说首联就象画家的工笔细描,那么颔联即是诗人大笔写意,二联相互补充,把秋江深远广大的境界、瘳廓肃杀的景象、宏伟悲壮的气魄表现得生动传神。这色彩暗淡、凄凉动荡的自然景象,很容易使人想到安史之乱后外族入侵、军阀混战、政治昏暗、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这落木萧萧江水东流的秋景,也很容易使人想到人生的短暂。这就无形地传达出诗人伤时忧国、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悲怆。
颈联尾联是作者抒情之笔。“万里悲秋常做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悲秋”是全诗之眼睛,蕴藏着极为沉痛之情。秋天不一定可悲,只是诗人由眼前秋景想到自己青年壮游、中年求进、老年多病、孤独、失落、一生为客却事业难成的经历,故生无限悲哀、“断肠人在天涯”的情绪。而“百年多病独登台”,把诗人的悲秋情绪抒写得更为沉痛抑郁。人生将尽,生活无靠,被迫乘船漂流,百病缠身,无奈滞留夔州。此时诗人至交好友李白、高适、严武、郑虔、苏源明都相继去世。“亲朋无一字”,抱病独登台,面对肃杀瘳廓的秋景,诗人的悲哀和孤独就象落叶和流水一样,推排不尽,驱赶不绝,怎能不“独怆然而泣下”!
此联仅14个字,却包含了多层意思,语言精炼,内容极其丰厚,向来被诗家赞誉不绝。诗人颠簸一生,奋斗一生,尝尽战乱之苦、困顿之苦、被贬之苦、贫困之苦、多病之苦,他是在蘸着自己一生的血泪,抒写自己老病孤独的凄凉和壮志难酬的悲怆。
尾联分承颈联,把颈联的内容补充得更为具体,感情更为深沉。因“万里”、“常做客”,而倍尝世事“艰难”,时时处处充盈于心胸的国“恨”家愁,使诗人“繁霜鬓”而贫困“潦倒”。再加上因病断酒,诗人愁绪更难以排遣。本想用“登台”望远来释解心中的块垒,但面对如此秋江,又平白无故地惹恨添愁,真是借“景”消愁愁更愁!前三联写得飞扬震动而又悲壮,到了尾联却是忧郁愁苦无限悲凉了。
这首诗前半写景,后半抒情,情中有景,景中有情,处处表达了诗人老来“悲秋”的情怀,把一个封建社会怀才不遇的老知识分子的形象烙进读者脑海。
杜甫非常重视诗歌的艺术性,“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遣词必中律”,“律中鬼神惊”。他的诗歌艺术的造诣是很高的。这里我们就从《登高》一诗的欣赏来看杜甫诗的艺术性。
1、杜诗现实主义风格表现在他如实地描写社会现实,具有冷峻的客观性。杜甫的诗作绝大部分都寓主观于客观描写之中,艺术地再现出一幅幅活生生的生活画面,如《三吏》、《三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这是众多诗评家的共识,我认为即使象《登高》这样的抒怀诗,也同样体现了杜诗的这一特点,诗人不是把有限的篇幅全留给了长江瘳廓肃杀的秋色和自己一生飘泊老病孤独的遭遇的描写吗?正是在对客观存在描写的过程中,诗人深沉而含蓄地表达了其苍凉悲壮的感情,读来让人沉郁而泪下。
而浪漫主义诗人李白是从来不耐于如此描写的。同样是五十多岁时的抒怀诗,表达同样的壮志难酬的悲愤,李白的《秋浦歌》却用“白发三千丈”的奇特的夸张,直抒胸臆。因此,杜甫对客观存在的冷静的解剖,是他现实主义风格的特点,也是区别于李白浪漫主义诗风的根本点。
2、杜甫善于吸收诸家之长,融汇贯通,因此他的表现手法多种多样。《登高》在写法上也是错综有变化的。诗中写景有工笔细描,有大笔写意。工笔,写出六景物的形、声、色、态;写意,传达出秋的神韵。有视觉形象描写,写所见;有听觉形象摹拟,写耳闻。有仰视:“无边落木萧萧下”,有俯视:“不尽长江滚滚来”。抒情则有从纵的时间的着笔,写“常做客”的追忆;也有横的空间的落墨,写“万里”行程后的“独登台”。从一生飘泊写到余魂残骨飘零,最后归结为时世“艰难”是潦倒不堪的根源。运用这样错综复杂的手法,便把诗人忧国伤时,老病孤愁的苍凉,表现得沉郁而悲壮,真是出语惊人!
3、杜甫写诗非常讲究诗歌的形式,驾驭律诗这种高华典雅的诗歌形式,得心应手,尤其到了晚年,长期的生活磨炼和创作经验的积累,诗律更趋于精细,可以说已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律诗是唐代成熟起来的一种诗体,格律要求极为严格:七言律诗每首八句,每句七字;双句必须押韵,且一韵到底;颔联、颈联必须两两对仗;各句用字平仄相间。《登高》采用的艺术形式是极为完美的。
⑴ 首句入韵,一、二、四、六、八句皆押韵:
从首句开始,一、二、四、六、八句的押韵的字,依次是“哀”、“回”、“来”、“台”、“杯”,都是中古蟹摄一等字,“哀、来、台”是开口一等“口台”韵字,其韵母今人拟为(
中考 高考名著
常用成语
新学网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090062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