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方舟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渡荆门送别》
其中之“尽”字、“流”字、“飞”字、“结”字、“怜”字和“送”字,这一系列的动词把一个离开故乡初上征途的青年展望未来的情怀写得入境、入情又入神。
“人行明镜中,鸟度屏风里。向晚猩猩啼,空悲远游子。”(《清溪行》)
其中之“行”字、“度”字、“啼”和“空”字。前两句简直就是精美的山水律绝,看起来只是以镜比水,以屏比山的修辞精巧,而诗人的“行”字和“度”字的用意实为将水作明镜,山作屏风,以青山绿水为家。后两句说猿啼使游子伤感,实则言外之意展示诗人清心自在,怡然自得的心态,巧妙地告诉读者山水便是诗人的家,他是入山水之画的,与山水是同境的。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独坐敬亭山》)
其中之“尽”、“闲”字、“厌”字和“唯”字,这几个字把鸟儿飞尽,白云悠然离去,以山拟人,人同山相伴的意境平淡而不雕琢地宣泄出来,显得既自然又含蓄,真实简炼而蕴含丰富,有一种与天地自然融为一体的气质,以其天真纯朴的童心,与山水冥合。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早发白帝城》)
其中之“辞”字、“还”字、“啼”字和“过”字,这几个字把整个出三峡的时空次序浓缩到一个短短时空动感画面,使读者仿佛站在群山之上俯瞰三峡画廊,一个“啼”字犹如三峡的空谷回音,使人产生空灵想象之意境。
“海神来过恶风回,浪打天门石壁开。浙江八月何如此,涛似连山喷雪来”(《横江词》)
其中之“回”字、“开”字和“喷”字,连续三个动词把天门的险要神奇呈现出来,尤其是“喷”字乃画龙点睛之字,把波涛的效果进行了艺术上的狂想。
这些例子中可见李白山水诗用字之精辟老道非常人可及,简简单单几个字虽然看起来平淡无奇,却是天赋其才,兴到诗来,字到意来,自然而不加雕琢,这是李白山水诗的独到之处,其产生的艺术效果和气势却非精雕细凿可比。
2、“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还”之意境:
李白的山水诗中,山水形象融化为诗人自我形象,是用作表现诗人情怀的客观对象。对于山水而言,与其说李白在大自然的山水中发现了美,毋宁说李白在山水中的神游中发现了自身。李白的山水诗,也是李白自己,与山水是融为一体的。
李白在观念上把大自然与自我混为一体,视山水为自身同类,大自然的山水便是他心中的块垒和丘壑,山水形象呈现出一种理想化、狂想化和个性化的意境是李白山水诗的一个显著特征。而大胆夸张的和丰富的想象是李白山水诗用来张扬山水的理想化、狂想化和个性化的一个重要艺术手段。李白山水诗的语言风格是多样化的,时而瑰丽夸张,时而清丽自然,但却是完全李白式个性化的。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望庐山瀑布》)
以“飞流直下三千尺”的夸张手法来张扬庐山瀑布的气势,以庐山瀑布从“银河落九天”的比喻狂想来张扬作者的个性。它夸张而又自然,新奇而又真切,既给人感觉入乎其内有形,又出乎其外有神;既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又给人以想象的空间。
“夜宿峰顶寺,举手扪星辰。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题峰顶寺》)
山高天近,举手可摘星星;人怎么可以摘到星星呢?这便是李白最擅长的以情写景,以景抒情的夸张。寥寥数语,道尽山寺的静穆和峰顶之高峭秀拔。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作者以“欲上青天揽明月”的夸张手法灌注了自己慷慨豪迈的情怀,又以“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的比兴手法道出作者胸中的悲怆,这其中蕴含的思想感情激荡起伏,如江河般波澜迭起。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行路难》其一)
诗人用“冰塞川”和“雪满山”象征水陆之道途难行,比喻奸佞当道,世路艰难,寓意很清楚。作者心绪茫然之中,因而连用四个三字句,反复咏叹“行路难”,节奏短促,声调低抑,唱出心中无穷忧虑。最为绝妙的是,最后两句笔锋一转,相信终有一天能乘风破浪,冲开险阻,远渡沧海。诗人以这种夸张和跳跃式的艺术手法,借黄河和太行之气势来张扬作者的人格张力。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戍客望边色,思归多苦颜。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关山月》其一)
在本诗中,诗人没有把戍客思归之情写得过于纤弱和愁苦,而是用“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的万里边塞广阔苍凉的时空背景来引发这种思归之情,把离愁别绪融入景中,从而产生更加深远的意境,这是一种极其高超的艺术手笔,其意境深远,感人肺腑。
“西上太白峰,夕阳穷登攀。太白与我语,为我开天关。愿乘泠风去,直出浮云间。举手可迎月,前行若无山。一别武功去,何时更复还。”(《登太白峰》)
诗人对太白峰的描绘,不重形貌,而选夕阳晚照。一个“穷”字,写出了山的高耸。诗人赋予太白峰以人格化,唯太白峰与诗人心相知,唯太白峰理解他的困境与追求,为他打开通向理想的天关。诗的后半部分,诗人充分运用想象,自己乘着泠风而去,冲出浮云,举手迎月。雄伟高绝的太白峰与诗人结成了挚友。诗人的奇思狂想,为大自然增添了人性的彩色,使广阔无垠的宇宙充满生命力。诗人运用这种化实为虚、借虚写实的写意手法,突出了自我个性的张扬和登高的形象。
中考 高考名著
常用成语
新学网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090062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