议论文论据的使用,向来是令考生头疼的一件大事。因为它直接关系到考场作文的兴衰成败。虽然近几年高考试题采用开放性较强的话题作文,但议论文的作用仍不可低估。通过长时期的作文教学实践,我深切地感到,考生在论据的使用方面还存在一些不当之处,我视之为几大误区:
1、“文不对题”。议论文写作中,一项重要的标准就是“观点和材料的统一”,“论据”要以“中心”为准绳,要根据中心去取舍。然而考生却很难做到这一点。例如:二○○一年的高考作文,要求以“诚信”为中心写一篇文章。于是有的考生在作文中就写道:“恩格斯,在马克思逝世后,没有气馁,没有灰心,毅然完成了《资本论》的写作”。“张海迪,在全身高位截瘫的情况下,毅然自学,终于考取了吉大法学硕士”,我们说这两个例子如果用在“友谊”,用在“逆境出人才”之类的文章中会很好,但用在这里实在难以令人信服。
2、“盲目崇大”。有些考生,一遇到作文时,就搜肠刮肚,想那些“千百年”来“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论据,或时髦的、轰轰烈烈的大事。于是在无可奈何之下,考生便开始胡编乱造。其实,大可不必。生活本身就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一个写作水平较高的考生,总是能从身边生活中选取一些有生命的例子,提炼出新颖的观点。比如:在一篇题为《冷静,制胜的法宝》的文章中,作者写道:一次,我的屋中飞进了一只燕子,正当我欣赏之即,一只猫跑了过来,燕子急于逃命,可它忘却了来路,误以为玻璃窗便是门,经过几次撞击之后终于葬身猫腹。于是,我在敬佩燕子顽强的同时也为它惋惜,因为窗子的边上便是门,只要稍有冷静,就不会因慌乱而丧命。其实像这样的例子,生活中随处可见,只要留心,就一定会有所收获。
3、“老生常谈”。所谓“老生常谈”,就是论据陈旧,缺乏时代气息。一些人们熟知的事例,大可不必完全照搬,只要一笔带过,或换一种方式即可。譬如,一位考生在《得与失》中写道:
春秋时代,越国被吴国打败,越王勾践立志报仇,为了激励斗志,他夜里睡在柴草上,又在起坐和睡觉的地方挂着苦胆,吃饭睡觉之前都要尝一尝胆的苦味。经过长期准备,越国终于把吴国打败了。
类似这样的材料,完全可以简写成: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忍辱负重,虽在吴王面前失去尊严,可最终却一举灭吴,完成复国大业。这样既节省了笔墨,又不浪费别人的时间。当然,有时代气息的事例,需要我们平素经常观察、积累,做生活的有心人,只有勤于观察,勤于思考,扩展视野,才能“唯有源头活水来”。
4、“事例罗列”。在一些作文分数不高的同学中,很大一部分是罗列事例,他们缺乏对事物的仔细分析,深入论证。一些考生在作文中常常是罗列一些古今中外的事例之后,便“综上所述”,开始结尾,或是将一些名人名言堆砌在一起,虽然做到了词藻华丽,却给人以“假、大、空”之感,当然作文的分数肯定不会高。
5、“移花接木”。一些考生在作文中,时常会因记忆不清而“移花接木”。例如:一位考生写道:“记得莎士比亚说过‘知识就是力量’。”这里,考生误将培根写成了莎士比亚。我们说这种现象虽不是大的缺陷,但却给人一种知识面狭窄、治学不严谨的印象。这会直接影响阅卷老师对文章的评判。其实,遇到这种情况不必着急,只要变通一下就可以了。如:写成“不知哪位哲人说过这样一句话”,“记得一句话说得好”……。这样一来,就不会出现上述毛病了。
总之,上述五大误区是学生在作文中常会出现的情况,也是影响作文质量的毒瘤,希望考生们在以后的写作中多加注意。
中考 高考名著
常用成语
新学网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090062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