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话题探讨
古希腊人普罗塔戈说:“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要被点燃的火把。”作文是一种创造性的心智活动,既是学生多种智能的综合,又是学生心灵的展示和个性的表现。有许多观点,传统上已有定论,但我们有与之相反的看法,这一看法在一定条件下也能成立,这就存在着继承与发展的问题。对于这种情况,如果我们能用辩证的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将有利于培养创新意识和辩证说理的能力。
“滥竽充数”的故事都为大家所熟悉,词典中注释为“比喻没有真正的才干,而混在行家里面充数,或拿不好的东西混在好的里面充数。”按这一注释意在批评和责备“混”的人。如果人人都这样用就没有新意了。如果能多角度思考,景象就大不相同了:从南郭先生的角度,可以批评其不求上进,弄虚作假。而齐宣王也是有责任的,他的“大锅饭”制度给了南郭先生以可乘之机。还可以表扬齐缗王不墨守成规,厉行改革。相对比一个是不联系下层群众,一个是能够深入群众。他们的工作作风不一样,南郭先生能钻了空子,齐宣王也有责任。
从乐队队长的角度来看,如果说两位国王是音乐的外行,乐队队长应该是内行吧,队长是听不出来吗还是听出来不去管理呢?如果队长听不出来,那就是齐宣王用了外行当队长,那就是用人不当;如果听出来不报,那就是队长失职。即使是乐队队友,他们演奏得好那肯定有能力能听出南郭先生演得不好,或知道他不会演,为什么不检举。如果是它吹得不好,作为队友可不可以帮帮他?帮助南郭的演奏水平上去了,乐队是不是更和谐呢?可以谈集体主义精神、合作精神。
总而言之,面对同一事情,站在不同的立场上,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就能得到迥然不同的结论。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这是说站在不同的角度看事物,其结果是不一样的。世间的事物常有两面性、多面性,更有复杂性、隐蔽性。有时站在这一角度看是山穷水尽,换一个角度则是柳暗花明。我们要学会全面地、正确地、发展地、辩证地看问题,而多角度地看事物正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前提。在多角度的基础上选取最佳角度,是能力,也是智慧的表现。
学会它,不仅是掌握一个看问题的方法,也是学会一个拓展思维的方法。养成多思善想的习惯,常使自己的思维趋于正确。
二、写作指导
有不少同学平时作文立意往往千篇一律,平淡肤浅,缺少新意,这除了生活阅历少、思想认识水平低外,还有一个主要原因,就是思维障碍在写作过程中产生了制约作用。话题出来后,不能展开联想,或者只能想到本世纪末熟知的东西,如谈到竹子只能想到它“虚心”,谈到蜡烛,只能想到老师,说到拔河只能想到团结。这些都是思考角度单一,说不上有创新思维,也不是辩证的思维。
由于事物的多样性、复杂性和社会的发展,很多事物本来就可以从多角度或多层次来思考的,不同的作者往往会有不尽相同的立论。比如,随着社会的发展,对于某些观点有了新的挑战,如对历来脍炙人口的“班门弄斧”,就有人提出“弄斧就要到班门”,还有人依据“东施笑颦”反向立意,确立“勇于挑战自我”“改变现状”等观点,依据“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观点,反向立意为“近墨者未必黑──环境不是决定性因素”。
在学习《爱莲说》一文时,有的同学在老师的引导下,能独辟蹊径,对“淤泥”大加赞赏,以为如果不是淤泥勤勤恳恳地提供养料,哪里会有美丽的荷花!而且尤其值得称道的是,淤泥总是一声不响,从不炫耀自己的功劳,就那么默默无闻奉献着,即使千百年背了个肮脏的罪名,也无意争辩,这是多么可贵的精神啊!有些同学则对作者对世人追求富贵的世俗风气所作的批判持相反意见,认为富贵有何不好,难道还要我们追求贫穷不成?等等。这些理解虽难免有些以今律古,但能提出这些新的相反的见解,实难能可贵。只有这样,才能增强创造意识,消除创造的心理障碍,有效地培养和发展自己创造性的人格。
在实际写作中,进行多角度立意,可尝试以下几种方法。
1、用换字法更新观点:只需更换一两个宇,就能使一些传统观点变得新颖独到。引
导示例:“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这一名言是莘莘学子的座右铭。如果不顾实际情况,一味地强调“吃苦”,大家都去“头悬梁,锥刺骨”,那么未免太愚蠢,太不懂科学了。倒不如讲究些技巧、科学地安排学习更实效。因此,把这名言变为“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巧作舟”,或许更容易让人接受。
2、用加“不”或“未必”的方法更新观点。引导示例:如“知足常乐”的观点,如果在学习、追求方面不求进步、不思进取,那么不但不能“常乐”,反而会“短乐常苦”。因此可提出“知足未必常乐”的观点。
3、用反其义而行的方法提出新观点。引导示例:“死记硬背”,一直是令人厌恶的学习方法,但对于特殊情况,用死记硬背法又是非常好的。如果你要记住一个字,何必大伤脑筋去找规律、找技巧,这纯粹是“瞎子点灯—一白费蜡”,不如干脆直接背下来。因此,我们在某些时候可以提倡死记硬背。
三、写作借鉴(2000年高考全国卷作文话题“答案是丰富多彩的”)
一花一世界
浙江考生
更深夜静时,寂寂无人处,总有一个声音在低语:“这世界是什么?”我知道,那是不安分的心在叩问灵魂。世界是什么?数千年前,尼罗河畔,那些长髯飘飘的学者们便在争论这个难题。有的说,世界是火,有火才有生命;有的说,世界是水,海是我们最初的家园;还有的说,世界是空气、是泥……一个叫毕达哥拉斯的老头甚至认为,世界是数。其实,他们都对。世界是如此多元,惟其多元才丰富,惟有丰富才有我们这些思想迥异的人。
人与人是如此的不同。信手翻着宋人话本《碾玉观音》,不由得这样想。话本的开头是这样的疑问,“春已归去,不知哪搭儿是春住处?”王观说,春是到江南去了,“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苏小妹说,春是被带走了,“燕子衔将春色去,纱窗几阵黄梅雨”。还有苏轼说、秦观说、黄庭坚说……王安石倒是承认,二十四番花信风罢了,春自然也走了。春归何处?引得这些词人话语纷纷。其实他们都对,诗人有诗人的天地,对万物莫不有自己的理解。大千世界,芸芸众生,不同的人对世界自然有不同的理解,丰富的答案。
中考 高考名著
常用成语
新学网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090062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