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学网首页 语文 数学 物理 化学 作文 感动 心灵鸡汤 人生感悟 名著知识 成语大全 唐诗 宋词 名人名言 英文词典 登录

《游褒禅山记》重点难点解答

新学网 > 语文 > 高中语文课文必修2 > 游褒禅山记 > 《游褒禅山记》重点难点解答

1、本文主要抒发的是怎样一种感想,如何抒发的?

括全文,作者记叙游览褒禅山,抒发了自己的感想:无论治学处事,都先要有百折不挠的意志,才能无怨无悔,也应该有“深思而慎取”的态度。今天我们也强调立志,我们所说的“志”和王安石所说的“志”,具体内容当然不同,但他的“尽吾志”的精神,“深思慎取”的态度,仍有借鉴意义。

文章第一、第二段,从褒禅山写起,记山,记碑,记游;第三、第四段在前面记叙的基础上发表议论;第五段补记游山同伴的籍贯、姓名以及本文的写作时间,作者籍贯、姓名。三个部分的重点在议论部分。第三段,作者先借托古人,说古人游览观赏“往往有得”,是因为“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怎样才能做到像古人那样探究思考的广泛而且深入呢?作者以游山为喻,分五层,层层深入地发挥:

⑴ “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首先突出“志”的重要。

⑵ “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说明“力”的重要。

⑶ “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说明“物”的重要。这里,作者既强调“志”,又重视“力”和“物”,表现了朴素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⑷ “然力足以至焉,(火尚足以明,而不至)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

⑸ “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这两层从正反两方面强调“尽吾志”的重要,说明要“求思之深而无不在”,首先要有“志”当然也要有“力”和“物”,但“力”和“物”有时难以强求,只有“尽吾志”,才能做到“无悔”,无“可讥”。他说的“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可能还另有所指,不过借游山的事抒发心中早就有的思想罢了。这种思想同他后来百折不挠地实行变法的精神是完全一致的。第四段从仆碑又联想到对待传闻应该采取“深思”、“慎取”的态度。

2、作者是如何论证“志”、“物”、“力”三者关系的?

作者提出了三个“不能至”:“非有志者不能至也”,“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这三个“不能至”表达了三层意思,提出了达到目的的三个必要条件:“志”、“物”、“力”。在提出“志”这个条件时,用两个否定词构成双重否定,强调“有志”;在提出“力”和“物”这两个条件时,又分别把“有志”作为基本前提,也强调了“志”。这就揭示了三者之间的辩证关系,首先要有“志”,其次要有“力”,再次要有“物”,把要坚定的方向、不断的艰苦努力又需要一定的物质条件的重要性依次排列,逻辑十分严密。这三个条件缺一不可,都不是充分条件而是必要条件,而其中“志”又是最根本的。所以作者又对“志”的重要性,作进一步的强调和申述。“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是说有“力”而无“志”,因此未达到目的,这会被人讥笑,自己也会悔恨;“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指出只要“尽吾志”,虽然不能达到目的,也可以无讥无悔。通过对比“力足以至”而未能至和“尽吾志也而未能至”两种情况,得出“可讥”、“有悔”和“无悔”、“无讥”两种结果。这一正一反的两层意思,照应“既其出,或咎其欲出者,而予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突出了“有志”的决定作用,并且提出“尽吾志”,即全力以赴、坚持不懈的高标准要求,从事物的规律性归结到人的主观能动性,把所议论的道理推进一层。

3、本文的叙、议是怎样紧密相连的?

本文的叙议两部分之间使用了过渡句,第三段的开头句“于是余有叹焉”引起下文的议论,而“叹”是建立在上段的尾句基础之上的,这两句承上启下,便文章前后衔接过渡自然;其次,文章一开始在介绍褒禅山时,就特别说明“褒禅山亦谓之华山”。记仆碑情况又突出“花山”二字,为后文的议论作铺垫;再次,记游山,只记游山洞,前洞略写,后洞详写;强调前洞路近、地平、游者众,后洞强调路远、奇险、游者少,两洞对比,为后文议论作铺垫。

总之,本文前面记游山,后面谈道理,二者紧密相扣。记游是议论的根据和基础,议论又是记游的生发和深化。记游为议论埋下伏笔,议论又与记游相呼应,这是本文结构上的特点。

中考 高考名著

常用成语

新学网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090062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