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层(第四自然段),这一层是第一自然段,关于考证仆碑的回声。再借仆碑发挥,阐述做好学问要深思而慎取的道理。“余于仆碑”照应第一自然段“有碑仆道”,接着触景生情,感慨万千,“悲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从而提出了本文另一主要观点,任何做学问的人都“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这样,就使第一层提出的要至人迹罕至的“险远”,“志”、“力”、“物”三者缺一不可的观点得到进一步充实,更加周严。即研究学问不但要有坚定的志向,具备客观条件,有力,有物,而且还要讲究方式方法,得法者事半功倍,“深思而慎取”是做学问的良法。
最后一自然段为第三部分,这是游记的结尾,记叙同游者的名字和游山时间,既照应前文,又对“余与四人拥火以入”补叙。这种记叙方法,可使文章紧凑,增强感染力。
《游褒禅山记》是王安石的代表作之一,充分体现了作者为文“务为有补于世”的原则。这篇游记的写作特点是:
1、把记叙和议论紧密结合在一起,前后照应,记叙为议论服务,议论部分是记叙部分的照应,记叙部分为议论部分设伏。
2、重点突出,详略得当。本文重点写游华山洞的经过和体会,着重记叙游后洞的经过。在阐述“志”、“力”、“物”三者关系时作者用墨如泼,而在阐述“深思而慎取”的道理时,却又惜墨如金。
这种写法,重点突出、观点鲜明。
在这篇游记中,作者借游褒禅山的经过,说明无论建功立业,治学或是办其它事情,都要矢志不渝,尽力而为,物尽其用,人尽其力和讲究方式方法,“深思而慎取”才能成功。文章强调了“志”,同时又重视“力”和“物”的作用,这是朴素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应该肯定。另一方面应看到,他的“志”当然是属于封建地主阶级思想范畴,这与无产阶级的革命的志是无法相比的。另外,他的“深思”和“慎取”这种严肃认真的从政和治学态度是应该肯定的,但也应看到他的“深思”和“慎取”基本上也没有离开书本知识的范畴,这是他的阶级局限。
中考 高考名著
常用成语
新学网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090062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