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学网首页 语文 数学 物理 化学 作文 感动 心灵鸡汤 人生感悟 名著知识 成语大全 唐诗 宋词 名人名言 英文词典 登录

《赤壁赋》设疑赏析

安徽省安徽师范大学新闻系 韩雪松

新学网 > 语文 > 高中语文课文必修2 > 赤壁赋 > 《赤壁赋》设疑赏析

高中语文《赤壁赋》是苏轼的代表作。在实际教学中,如何紧扣教学设计,将经典作品作一番精彩的演绎呢?下面谈两点粗浅的看法。

1、由实及虚,领略作品独到的艺术魅力:

教学《赤壁赋》的第一步是让学生充分感受课文不朽的艺术成就,走好这一步,可依循“由实及虚”的思路。首先了解苏赋的整体行文特点。“赋者,铺也,铺采摘文,体物写志也”(《文心雕龙·诠赋》)作为一种传统体裁,赋的写法首先是铺陈。自《楚辞》的“骚赋”至唐代的“律赋”,赋的体式虽然极尽华丽,但写作起来颇有难度;虽借铺陈以抒情言志,但是往往过于矫情。《赤壁赋》体现了宋赋已经逐渐走向散文化,但仍然适当运用传统的铺张排比的手法,讲究词采,杂以骈偶韵语,成为一种类似散文诗的赋。全文从“举酒属客”到“饮酒乐甚”,从“苏子愀然”到“客喜而笑”,洋溢着东坡散文飘逸跌宕的笔势笔调,文采飞扬,引人人胜。而其骈散相杂、参差疏落之中又有整饬的风致,极富声韵之美,特别宜于诵读。认识《赤壁赋》的行文特点乃至理解全文,熟读成诵十分重要。教师可制定教读──熟读──背诵的计划,并通过示范使学生体会到背诵如此美文,实在是一种美的享受。

其次,学习文中写景、叙事、抒情和议论紧密结合的表现手法。文章自叙事起,至叙事终,抒情又作为一根红线贯穿始终。“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东山月出,白露水光,是江山美景,也是恬静安适怡然自得,是“羽化而登仙”的超然之乐;扣舷而歌,箫声怨慕,精彩的描述尽显一喜一悲的起落,对“一世之雄”的凭吊,对人生虚无的感喟,且叙且议,流露满怀慷慨悲凉;而接下来主人对客人的劝慰,语气轻松婉转,饱含着真挚的温情,又有几许豪情壮思,最终引发“客喜而笑”的欢乐。作者对于四种手法的综合运用不着痕迹,已臻化境。教学时,可先让学生找出不同手法的代表例句,再分析它们是怎样以感情的自然起伏为轴心结合在一起的。

再次,深入领会本文高超的意境营造技巧。全文五个自然段,每一段都能将读者带入一个动人心魄的境界,或陶醉而痴迷,或乐极而悲生,或伤情而郁闷,或开朗而振奋,让人一气读罢而又回味不止。在意象的设置上,作者一派大手笔,主要选用了“造物者之无尽藏”──水与月,令他们产生出美好、迷惘和醒悟,作者还埋设了几处关键性的伏笔,如“七月既望”,“望美人兮天一方”,“羡长江之无穷”、“抱明月而长终”等,使之成为触发和连接意境的关联点。于是明月出,主人乐,箫声起,客人悲,苏子发水月之论,客人喜笑而尽兴。随着行云流水般的情节发展,文章的意境环环相扣,自然相生。寄予情感的意象是有限的,而依此创造的意境却绵密无穷,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2、由古及今,充分利用作品蕴含的育人因素:

论及《赤壁赋》的思想性,一般认为作者通过对明月、江水的变与不变的议论,表现了一种旷达开朗的胸襟和生活态度,但是这种超脱却是政治失意后精神苦闷的自我排遣,在旷达的外表下,潜藏着抑郁和悲伤等某些消极的情绪。这种说法固然是很有道理的,但笔者以为仅仅向学生作这样的介绍又是很不够的,我们还应当深入探察苏轼在那个时代的内心世界,以期挖掘本文有利于当今思想教育的积极因素,达到教书育人的最终目的。

宋代文人颇具忧患意识,他们重事功,倡进取,强调社会责任感,同时追求个性自由。在这些方面,苏轼已经达到很高的境界。他自幼仰慕英雄豪杰,立志建功立业,报效国家和民族,并终其一生为之努力奋斗。少年得志的苏轼进入仕途后,一方面坚持践行理想,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处处深得百姓爱戴;另一方面,由于卷入新旧党争,被朝中小人构陷,一度下狱,三度遭贬,直到66岁时遇赦北归,却病逝于路途之中。尽管身处逆境,历尽艰险,苏轼始终没有放弃对国计民生的关注,鞭策自我不至沉沦。他还对人生意义展开思考,汲取儒释道三家哲学思想的精华,也汲取了百折不挠、积极进取的精神力量,一次次地实现对自我的超越,体现了高度的生命智慧。

因文字狱之祸,正值仕宦黄金时期的苏轼被贬黄州。为了同命运抗争,及早愈合心灵的创伤,苏轼选择了面对现实。“轼与田父野老,相从溪山间”(《苏东坡宋史本传》),他的身边很快聚集了一大批民间朋友,带来纯朴真挚的友谊。他带领全家躬耕东坡,过起了勤勤恳恳的农家日子,穷则穷矣,乐在其中。正是在从现实生活中得到安适和慰藉之后,苏轼投入了大自然的怀抱,采清风明月以为治疗心病的良药,一年之间三咏赤壁,均成绝唱。其中《赤壁赋》借主客问答集中展示了黄州时期思想斗争的成果,即在厄运中超脱苦闷,努力坚持人生理想和生活信念。这在封建士大夫群体中实属不易。

九百多年后的今天,我们学习《赤壁赋》,除了学习苏轼即便身处逆境仍能保持乐观旷达的心境之外,还要学习他不畏艰难,勇于超越的进取精神,以及积极思考人生和宇宙的探索精神。

──原载《学语文》 2003年第03期

中考 高考名著

常用成语

新学网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090062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