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学网首页 语文 数学 物理 化学 作文 感动 心灵鸡汤 人生感悟 名著知识 成语大全 唐诗 宋词 名人名言 英文词典 登录

两作赤壁赋 双赋传千古──浅析前后《赤壁赋》

金洁琦

新学网 > 语文 > 高中语文课文必修2 > 赤壁赋 > 两作赤壁赋 双赋传千古──浅析前后《赤壁赋》

苏轼,自号东坡居士,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杰出代表作家。在其64年的生涯中,他创作丁大量的诗歌、散文。而其创作的黄金时期是历任四州(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直至被贬黄州时期。前、后《赤壁赋》均写于被贬黄州之时。

两赋虽相距三个月,却是各有千秋的姊妹篇。《古文观止》评曰:“前篇写实情实景,从‘乐’字领出叹来。一路奇情逸致,相逼而出,与前赋同一机轴,而无一笔相似。”

前赋夹叙夹议,随机生发,情味隽永。此作以作者感情的起伏而分成三个段落。先从秋日清风和明月交织成的江山美景中,写出作者由此而生的飘飘欲仙之乐。继而从悲凉的箫声和对历史人物兴亡的凭吊,跌入人生的苦闷之中。最后仍从眼前景物立论,以“水”与“月”的例子,阐发变与不变的哲理,转悲为喜,重又回复到旷达超脱的心境。

相比于前赋的字字秋色,后赋则句句冬景。后赋中,作者用大量的笔墨描绘赤壁的风光:峭拔直立千尺的高岸,奔流空谷的江水,陡峭的冈陇,葱茏的草丛,如虎豹的石头,蟠似蛟龙的古树……作者尽力捕捉赤壁景物来创造一个特异的境界,暗示自己胸中的块垒坎坷和被压抑的情绪。文末,作者又写仙鹤托梦的幻境,凄凉朦胧的环境,象征自己当时抑郁不平的心境。与前赋相比,后赋更带有些许消极情绪和虚无色彩,写作上也更具浪漫主义特色。故李扶九点评曰:“前赋借客生波,尚似实情,后赋忽鹤忽道士,奇幻极矣。”

前赋,作者紧依月夜泛舟的特定情景,借景抒情,因景喻理,使诗情、画意、哲理三者水乳交融,浑然一体。

后赋,作者紧依赤壁的风景、奇特的梦境和自我超脱、乐观的情怀,将诗情、画意、哲理三者自然地联合在一起。

两赋大体不同,却相辅两成,缺一不可,林西仲评语:“若无前篇,不见后篇之妙;若无后篇,不见前篇之佳。”譬如后赋中的“梦一道士,羽衣蹁跹。”引申于前赋中的“羽化而登仙”。

无论前赋,还是后赋,作者都融情于景,见景抒情,即其写作用意皆为一种抗议与感慨。他不向政敌屈膝,对当前的迫害表示不在乎,他感慨青春虚度,感慨“物与我皆无尽”。在两篇文章中,都深刻地体现了作者寓悲愤于旷达的复杂感情。

能借自然之景和释道哲理,排遣忧绪,融写景、抒情、议论于一体,并把悲喜感情变化抒发得波澜起伏,摇曳多姿,这是苏轼写作的特点,也是前、后《赤壁赋》流传千古的原因之一。

【附】

1、文赋体裁:

作者摆脱了过去一些怀古赋和问答体赋的写法,而把写游记散文的方法运用到赋中来了。借用这种方法,作者把情与景、主观与客观、古与今、幻想与现实很好的结合起来了。这在前赋表现中尤为突出。它先有眼前景引出遗世独立的感情,忽而由客的吹箫,转到乐极生悲,产生对英雄业绩的感叹和人生短暂的悲哀,有由此推宕开去,以达观的态度自我安慰,却具行云流水之妙。

2、前赤壁赋:

苏轼遭受“乌台诗案”的巨大打击,内心极度苦闷,在本文中,这种苦闷与矛盾的心情借助主客对话表现出来。客人的话代表消极的人生态度,认识为人生短暂,建工立业、有所作为最后都会被岁月一笔勾销,因此极其悲凉。主任的话则体现了积极的人生态度,认为虽然身处逆境,但不应意志消沉,而应在大自然中体会生命的美好,争取超越人生的苦难。文中最后的抑客扬主表明作者内心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仍占主导位置。苏轼巧妙地运用了赋体主客问答的传统手法抒写了内心的矛盾。在行文时,作者熔抒情、写景、说理于一炉,韵语与散语、散句与偶句错杂并用,虽属赋体,却有行云流水般的自然美感。

3、后赤壁赋:

本文以记游为主,描写了赤壁初冬月夜之景。对景物细致的描绘,是本文最大的特色。

其一,全用白描,不加雕饰,自然工致。如“人影在地,仰见明月”,“江流有声,断岩千尺”,语言浅显医懂,近似白话,但描写的景物却形象逼真,如在目前。

其二,能抓住景物的季节特征进行描绘。如“霜露既降,木叶尽脱”,“山高月小,水落石出”,都是初冬江上特有的景象。

其三,运用骈散结合的句式,语言流畅自然。如“予乃摄衣而上,履巉岩,批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首句为散句,其余六句为三组整齐的对偶句,连用八个动词概括了游山的整个过程,语言凝练畅达。

其四,运用大胆的想象绘形绘声,景中寓有特有的情愫。末段写道士化鹤之事,纯为想象之景。正如元人虞集所评:“坡公《前赤壁赋》已曲尽其妙,《后赋》尤精于体物,如‘山高月小,水落石出’,皆天然句法。末用道士化鹤之事,尤出人意表。”梦中道士为鹤的变化,是作者积虑存想所致的幻觉。这个幻觉中透露了作者精神升入大自然的旷达之思,将自己与大自然合而为一了。

中考 高考名著

常用成语

新学网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090062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