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冬之际,穿过熙熙攘攘的绍兴城,直赴西南郊的兰亭,市区犹见灰蒙蒙的一片,此处却是满地积雪。环山中的兰亭显得格外清幽。苍穹湛蓝,群山碧绿,由雪地反射的强光映照天空。
一千六百年以来,这个地方因为王羲之而声名大噪,想必也因为绝佳的山水蕴育了中国艺术史上“兰亭集序”的佳话。要研究中国人的美感和艺术精神的特性,这里的确是上选的地方。我们实在难以想象,在汉末魏晋六朝,是中国政治上最混乱,社会上最痛苦的时代,然而却是精神上极自由、解放、极富智慧,宗教情怀最浓烈、的时代。在艺术上的成就更是光芒万丈,前无古人,奠定后代文学艺术的根基与趋向。
“兰亭集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可以说千年以来仅此一件。他完全是在酒酣半醉的状态下一气呵成,连王羲之自己也惊讶不已,待再摹写,已不可得。它的书法从容平和,雅净洒脱,秀美自如,融入景、情于一体。
这山水如何蕴育了“书圣”,正如桃花源蕴育了“陶渊明”一般。王羲之自己曾说:“从山阴道上行,如在镜中游!”(世说新语),心情的明澄,使山川影映在光明净体中。而他的儿子王献之也说:“从山阴道上行,山川自相映发,使人应接不暇。若秋冬之际,尤难忘怀!”。好一个秋冬之际尤难忘怀!而王羲之本人在“兰亭集续”中也对这里有以下的形容:“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是山阴(古代绍兴的一部份)道上的风景绝佳之处。
兰亭之名相传是越王勾践在这一带种过兰花。东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三五三年)暮春三月初三,王羲之邀集宦游和寓居会稽的谢安、孙绰等四十一名士,为过修褉日宴集此(所谓“修褉”,是古代的一种风俗,此日临水为祭,以清除不祥),是日“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他们列坐于曲水两侧,将酒殇置于清流之上,任其逐流飘浮,“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酒觞流到某人面前,某人就得即席赋诗,不然罚酒三觞。这次聚会有二六人作诗三十七首,王羲之为这些诗做了序,记下宴集的盛况,写出与会诸人的观感,文采灿然,书法遒劲健,这即是我国书法艺术史上登峰造极之作:兰亭集序。
现今的兰亭建于明嘉靖二十七年(公元一五四八年),由于历史变迁,亭址已非原地。但是仍然依山傍水,竹木掩映,为一幽雅别致的江南园林。兰亭的每个景点都有段典故。在步入兰亭之时,要走过一段竹径,迎面而来的便是刻着“鹅池”两个赫赫大字的石碑,字体雄浑,笔力遒劲,相传这两个字是王羲之,王献之之父子合璧之作。
过鹅池就是流觞亭,亭内陈列了一幅“流觞曲水”图,画的正是前述“修褉”的情景,画中人物姿态各异,有的举杯畅饮,有的袒胸露臂,醉态皆露,无描绘得维妙维肖。亭前曲水迭石,相传是王羲之等人修褉、流觞、饮酒、赋诗之处。
流觞亭右侧有小兰亭,亭内有清朝康熙皇帝画的“兰亭”二字,亭旁有池一,飞岩水影,别有佳趣,流觞亭左侧有右军祠(王羲之曾任会稽内史和右军将军,故称王右军)。祠内有一泓池水,名为墨池,中建有墨华亭,南北两端有石板小桥相通,墨华亭正厅悬“画得风流匾”,其下则悬卦其画像。这墨池则因传说王羲之勤奋书法,年深日久,染黑池水故名之。流觞亭后也御碑亭,重檐翘角,气势雄伟,这块巨大的御碑,正面有清代康熙皇帝摹写的兰亭集序全文,碑阴则有乾隆皇帝书写的“兰亭即事”七律一首,诗云:“向慕山阴镜里行,觞咏于今纪盛世。竹在春烟偏澹荡,花迟褉日尚敷荣。临池留得龙跳法,聚讼千秋不易许。”两代皇帝御军同名,实谓江南罕见之大碑。
1989年后,自兰亭天章寺旧址新建了书法博物馆。而素以爱好中国书法闻名的日本人也在附近捐赠碑苑,算是使兰亭再添一景。
纵观这兰亭的布局,充分反映了魏晋时代的美学观,研究中国人的美感与艺术精神的特性,多少可以在此寻找灵感,晋人风神潇洒,不滞于物,你在这书法中即可体察。以此行书为例,一片天机,无法而有法,全在下笔时点画自如,一点一拂皆有情趣,从头至尾,一气呵成。如天马行空,游行自在。又如庖丁之中肯棨,神行于虚。(宗白华之美学散步)这种起始的艺术,只有晋人萧散超脱的心灵,才能心手相应,登峰造极。只有自由潇洒的艺术人格,才能精神解放,表现艺术的灵魂。
中考 高考名著
常用成语
新学网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090062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