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玉富
王羲之所创作和书写的《兰亭集序》,既是书苑珍品,也是文坛杰作,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所传诵。本文拟从文化的层面上解读《兰亭集序》。
从书法美学层面上解读。《兰亭集序》的彰显于世,首先是其书艺的超绝无双。它不仅仅是一般的书法佳作,同时集中而艺术地展现了魏晋时期特有的时代风貌和时人习气。笔墨实际上就是一个人才情、气质和性格的流露和暗示,当我们沉潜内心细细品味时,这些流淌于点划勾捺之间的活力和内蕴,就会那样真切地“复活”了。这实际上就是整个魏晋时代精神风貌的浓缩和倒影。王羲之将体现一个人内在自由精神的最佳表现形式“行草”发挥到极致,当我们在把玩这些线条时,魏晋时代的风貌和气度也就形象再现了。
从文学的层面上解读。文中用疏淡的笔墨为我们勾勒了兰亭周围的景致。这些景并非纯粹的客观外在物,而是贯注了诗人和文学家心性的情致化之景,它体现了作者的精神生活。东晋士人对于自然的观赏明显带有哲学意识,他们自觉地脱身于名利场外,发现、理解和尊重自然美,从中汲取生命的能量和活力。如果作者缺乏宽厚博大的情怀,缺乏自由活泼的心灵,他笔下的景致不会如此空灵动人,澄澈透明。
从哲学的层面上解读。作者借题发挥,道出了“俯仰一世”之间的人生感怀。钱钟书先生说过:“目光放远,万事且悲。”这也是《兰亭集序》中一再喟叹的“‘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这个“痛”字凝聚了王羲之深沉的人生忧患和对生命局限性的深刻洞察。这并不是低沉的格调,从中可以看出他对人生清醒的认识和冷静的思考,并通过自身的努力抗拒这人生的虚无,求得生命的无限。所以,陶渊明虽然感叹“人生似虚化,终当归空无”,但更唱出了“俯仰终宇宙,不乐复何如”的高调。曹操“人生几何,对酒当歌”引来的不是消极无为,而是一统天下的豪情壮志。这种流风遗韵的远年流注,使众多的传统士人也为之深深地沉浸其中。如李白虽呼“人生在世不称意”,却依然高唱“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苏东坡在“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的慨叹中却焕发出顽强的生命力;鲁迅于“绝望和深渊”中“直面惨淡的人生,正视淋漓的鲜血”,为中华民族挺起了不屈的脊梁……钱钟书先生又说:“目光放近,则自应振作,以求乐观。”我以为这正是我国知识分子的优良传统,他们在经受着人生局限性考验的同时,依然努力创造出了瑰丽的生命华章。
“在山阴道上走,如在画中游。”假如你能亲临兰亭,进入那种文化现场,许多东西就会迅速“复活”,掩映其间的森森林木,穿插云霄的处处绿竹,都会激活你对远年文化的深沉遐思。
中考 高考名著
常用成语
新学网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090062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