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为民
《兰亭集序》是一篇书序。可是,有些人认为“作者独出机杼,接借题发挥,从一次普通的游宴活动谈到有关生死的人生感悟,其哲理的思考,显得不同凡响。”①“《兰亭集序》主旨在探索人生哲理,发表对人生忧乐和生死问题的看法。”②“批判了当时士大夫阶层中崇尚虚无的思想倾向”③。
第一,难道王羲之不懂得书序应该写些什么?
第二,难道凭“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可以断定全文是旨在谈自己“有关生死的人生感悟”吗?
第三,难道“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一句是批判庄子的“一死生”和“士大夫崇尚虚无的思想倾向?”
第四,难道王羲之对同龄(只差一岁)好友谢安的思想感情会不理解吗?难道王羲之会不识时务的在诗集序文中批判诗集中也有诗作、少年就有盛名谢安吗?
先看文章开头。开篇就交代《兰亭集》产生的背景:时间、地点、与会人物及“一觞一咏、畅叙幽情”活动、当地景色及与会者“游目骋怀、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的心情,点明了这本诗集产生的经过。然后,作者接着写自己看了诗集后的体会,而不是像有的人所说“宕开一笔,说到自己读古人死生亦大矣的体验”③来批判诗集中也有诗作的当时名流和好友,来显示自己的不同凡人,不随时尚,不随波逐流。那么,他在下文究竟写了些什么?
请看文章结尾:“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意思是说:后代看(这本诗集)的人,也必将在这篇文章中受到启发。那么,后人将在“斯文”中受到什么启发?启发就是作者在文中所阐明的一个鲜明观点:“虽世殊时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即虽然社会不同时代变化,但诗歌中抒发的感情与作者的个人情趣有关。这是王羲之在看完《兰亭集》得到的体会。那么,王羲之究竟在《兰亭集序》中怎样叙述自己的这个观点的呢?
试看“夫人之相与,……岂不痛哉”这段话,作者要说明的一个简单事实是:一个人在社会上交往、进退的一世中,语言和行为不同,爱好性格不同,但由于接触的事物在变化,在事物变化的不同阶段,心情感慨也会不同。也就是说,一个人见闻经历不同,思想情趣也会不同。
也正因为如此,所以,王羲之继续说: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却有人慨叹“人生几何对酒当歌”)。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
至此,王羲之已经清楚地告诉我们:他在这本诗集中悟得了一个道理──这些参加集会的诗人面对的虽然是同样的“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急湍”“天朗气清惠风和畅”“宇宙之大”“品类之盛”可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的优美景色,抒发的却是迥然不同的感慨,是因为这些人的少长不同,爱好性格不同,人生经历不同,因此,思想情趣不同、精神境界不同。看这次集会中,与会者面对同样的景物,有的人在山水中忘记了一切忧愁和拘束──“松竹挺岩崖幽涧激清流萧散肆情志酣畅豁滞忧”“散怀山水萧然忘羁”,有的人从“茂林修竹”中体悟到“群籁虽参差,适我无非新”这样的生生不息,有的人面对“清流急湍”却慨叹“万殊同一理,安复觉彭殇”。他把这个自己的体会告诉后人,意图就是使后人在自己这篇文章中受到启发,要从了解与会者的经历和情趣着手去正确地理解诗集中的这些诗歌表达的不同情感。这难道不正合写书序的要求和目的吗?
回过头,再来看“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意思是说:所以一一写下当时与会者的名字,抄下他们的诗作。一个“故”字,就说明上文叙述的是“列叙时人录其所述”的原因。那么,作者在文中究竟叙述了哪些原因呢?
还是先看“当其……及其……况……”一段话,这是在叙述自己平时观察到的一种普遍现象:一个人在“欣其所遇暂得于己”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时、“向之所欣已为陈迹”时、“修短随化终期于尽”时这四种不同情况下,自然会产生“快然”──“感慨”──“兴怀”──“痛”四种不同的感情。在理解“况修化随短终期于尽”这句时,也应该与前面理解“当……及……”一样看作是“当在……时”,同理,在理解“向之所欣”时,也应·该看作“当在……时”。用现在的话来说,这四个人生阶段也很容易理解:青年时,中年时,老年时,暮年时,那不是任何人都会有快乐满意、忘记一切烦恼和拘束──埋怨感叹世事纷繁──惋惜伤感时间流逝──悲哀痛悔一生虚度等种种不同的心情吗?显然,这段文章王羲之不是在借题发挥、高谈自己的生死观,而是在说明年少的王献之高谈理想而什么也没有写,青年的王玄之王徽之感到“萧散肆情志”、“萧然忘羁”,自己从山水中体悟到大自然生生不息,而谢安伤感地慨叹“万殊同一理安复觉彭殇”这些现象的原由。我认为,这是作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的原由之一。
把“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中的“固”解释作“才”,是造成对下一段文章理解错误的根本原因。查《辞海》《大词典》《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固”如果用在动词前,可以有“已经、一定、本来、必、姑且”等解释,用在句子前可作“岂”解,但没有发现可释为“才”。所以,这句话意思是说:任何人都本来必定明白,把死生彭殇等同起来是虚妄错误的,(可事实上,却有人要“一死生齐彭殇”,慨叹“人生几何对酒当歌”,自己以前不能理解其中奥妙,今天看到诗集中的现象,终于理解了)。可是,因为“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可能也不理解我们这些人中有的人“一死生齐彭殇”的个中缘由。这是作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的第二个原由。不过,因为后半句省略而没说出来,造成了一般人的误解。有人把这句话看作是在“力斥”“一死生”“齐彭殇”,“批判当时士大夫阶层中崇尚虚无的思想倾向”③,显然是理解错了。如果一定要说“批判”什么的话,应该是批判谢安、王玄之、王徽之等人只顾游山玩水、不思进取、不求建功立业的思想。
综上所述,我认为,《兰亭集序》不是“借题发挥,阐明他的生死观”旨在探索人生哲理②的抒情散文,而是旨在阐明自己对“诗歌等文学作品中为什么会对同一事物有不同描写不同感情不同体悟”这一现象的探讨性观点,指导后人正确理解诗集中诗歌的融介绍性和指导性于一体的最典型的书序,是对“情动于衷,而形于言”最具体最生动的解说,是我国继曹丕《典论·论文》之后的第二篇文艺理论文章。
中考 高考名著
常用成语
新学网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090062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