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彦春
《孔雀东南飞》中“媒人去数日……故遣来贵门。”一节,课本的注释是:这里可能有文字脱漏或错误,没法解释清楚。
我们从古代汉语语法和文学原理两个方面考查就可以读懂,而且“说有”两句妙不可信,妙就妙在“失实”本为更真实──文字的“失实”原来是服从于塑造人物形象的需要的,是为了使人物形象更真实,过去我们认为的“瑕疵”原来正是此节诗的闪光点。其理由如下。
一、从语法角度看
此节诗省略多。按语法省略规则,有承前省略和蒙后省略两种。承前省略的是“说有”、“云有”、“直说”三处,均省略了主语“丞”,这分别是承前句“寻遣丞请还”和“遣丞为媒人”两句中的宾语“丞”而省略的,是前句的宾语作后句的主语。蒙后省略的是二、七句“遣丞”的主语“太守”,因为后边郡丞在刘家提亲时点明是“太守家”,所以前边不宜出现“太守”字样,以避免重复。但依省略规则,完全可以补出。
二、从文学原理角度看
1、诗歌在叙事时,容许内容情节较大幅度的跨越(即省略)和节缩,这是由诗歌的概括性、精练性和大容量决定的。此节诗中即有如下一些跳跃:
①“说有兰家女,承籍有宦官”。此两句有内容的跨越,这从“承籍有宦官”一句可看出:这一句的“有”字,如按动词讲解,则为“出身又有官宦门第”,显然不通,可见此处的“有”字是通假字,是“又”的意思,副词。文言文中“有”为“又”义者比比皆是,我就不举例论证了。这句意为“出身又(是)官宦门第。”这就可看出前句有省略(即跨越、跳跃),否则,“有”(“又”)字就落空了。那么,“说有兰家女”一句省略了什么呢?按封建婚姻讲郎才女貌、门当户对的老规矩,后一句讲了门当户对(出身),前一句可能就是讲“女貌”了,即前边诗中所说的“精妙世无双“了。所以这两句应译为:“郡丞说:有一个兰家的女儿,(精妙世无双,)出身又是官宦门第。”
②“云有第五郎,娇逸未有婚。”此两句后省略了“这真是郎才女貌,门当户对的一门好亲事”之类的话,将其作潜台词处理,因为这些意思不言自明。
③“遣丞为媒人,主簿通语言。”按情理说,郡丞提亲,太过应有表示,这里却直接叙述就派郡丞做媒人,并让主簿去转达这个话。可见,太守听了郡丞的话,当时并未表态,经过思考和商量,才决定提亲,这才让主簿去告诉郡丞,让他做媒。语极简练,省略颇多。这也表现了此诗绝不在次要情节上多费笔墨的特点。
④“直说太守家,有此令郎君。”这两句讲出身和才貌。第一句中省略了夸奖太守家权势、富贵的话(门第),第二句用一个“令”字概括了太守儿子“娇逸未有婚”的内容。这是因为前边在太守府提亲时已有叙述,故此处略去了。
2、此节诗在这方面用了补叙的办法。先写这个媒人刚离开没几天,那个媒人又来了,这是承上启下的过渡句。为什么会来呢?原来是郡丞在太守面前提婚,才被派来的。这是补叙。我们从情节的发展看。一句写县令派的媒人离开,二句写太守派的媒人来了,但是此前却从未提到过太守议亲之事,不交代怎么行?试想:如果媒人一来就提亲,在一、二句之后就写:“直说太守家,有此令郎君……,”岂不令人莫名其妙?所以读者读了一、二句,就容易发问“寻遣丞请还”,这是怎么回事呢?这是人们的正常思路,极易想到会补充说明(补叙)的。因为是诗歌,不能象散文那样,可以说:先是,郡丞在太守面前怎么怎么说等等。所以说,这个补叙是情节发展的正常的、必然的思路。
3、内容的“失实”恰正表现了人物形象的真实面目,所以“失实”是作者有意为之的,是从生活本身的真实出发的,是现实主义文学创作的真实性原则决定的。
“说有兰家女,承籍有宦官。”人们一直认为这两句内容“失实”,所以出现课本上的注释,认为顺序错乱。这种看法的产生是由于只从事实本身的角度去看问题所致,而忘了这是文学作品。
如果把这两句改为符合事实的看一看:“说有刘家女,承籍有农家。”真实倒是真实,只是人物形象失实了,媒人不象个媒人了。况且,如果这样说,这门亲事有门吗?郡丞这个媒人还好意思提亲吗?那不是自讨没趣吗?
作者这样写,是按照生活本身的真实塑造人物形象的需要,它恰切地表现了郡丞这个官媒的性格特征和心态。就是说:生活中的郡丞,他的表现一定是这样的,所以只有这样写,才是真实的,才能写出一个活生生的官媒相。反之,如果让郡丞句句说实情,那他就是一个老实巴脚的“正人君子”了,他就没有说媒的资格,他也根本就不象个媒人了。惟其说话不准不实,才使其媒人的形象格外逼真。可见,原诗的“失实”是作者有意为之的,是作者恪守现实主义创作原则的具体表现。如果我们不这样理解这节诗,而求字字落实,那就反倒显得我们不通文学的创作原理了。
中考 高考名著
常用成语
新学网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090062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