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汝光
联想,“是想象的初级阶段,可以把分散了的思想联结在一个明确的思维链条上”,“是由某一事物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它有助于人们多方面、多角度地思考问题,把人们的思维引向广阔的天地,它有利于人们随机应变,不依常规地进行思考,使人们的思维跨上创造的阶梯。”这是作文创新的第一步。
“想象是在改造表象的基础上创造出新的形象的心理过程”,“是创新不可或缺的思维品质”,可以在对原有事物感知的基础上改造、组合、概括,使之生成一个明确全新的意象。可以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思接千载,视通万里”,“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从而使作文真正实现从平淡到创新的腾飞,是作文创新的桥梁。
联想与想象的训练,在新教材中有充分的体现。如第一册《皇帝的新装》要求续写《皇帝游行之后》,第二册《月亮上的足迹》要求:假设你此时正在远离地球的茫茫太空中旅行,透过舷舱,你看到了美丽的地球。请以此为触发点,展开想象,写一段二三百字的小短文。写作训练第三单元也有《20年后的我》这样的参考题目,等等。但这些训练散见于各章节,缺乏系统。因此第位语文教师,要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不断探索,总结出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来。
一、主题与材料的联想与想象
主题与材料密不可分,犹人的思想与肉体。实践中,可由主题来选材,也可由材料来归纳主题。
小学的作文训练,大多是先学写作例话或范文,然后学生依葫芦画瓢,从内容到结构,以至过渡,都刻意模仿,使作文成为套路而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到初中后,由于作文要求从生活中取材,写自己的真情实感,学生作文时往往感到无从下笔,或是东拉西扯,缺乏新意。
在一次作文训练时,有学生突然提出停写周记,理由是每周都写,写得没有写的了。我说真的没有可写的吗,学生都点头。我感到这个问题严重,有必要在这方面加强训练。
于是我说:“真的没有可写的东西吗?大家回忆一下,从今天早晨醒来到出门这段时间,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呢?”
学生不假思索,就踊跃回答:
“下雨的声音,好像还有风声。”
“妈妈又在叫我起来吃早饭。”
“鸟的叫声,好听得很,可惜只听到几声。”
……
我说:“你们不是说没有可写的吗?这些都可以写。”
“这些都可以写?那不又成了流水帐了。”
我说:“这些可以写,而不是说就这样。我们要发挥联想和想象,我们要以这些材料为触发点,联想到更丰富的材料,更深刻的主题,这样才能写,也才能写好。”
然后,我以风雨声为例,引导学生发挥联想和想象,寻找材料,归纳主题,思路如下:
听到风雨声──唐诗《春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春天是美好的,但容易过去──要珍惜光阴──青少年时期是人生的春天,要珍惜青春──悔恨自己过去不珍惜时间的行为。──今后如何珍惜时间。
这样一启发,学生的思维顿时活跃起来,很快完成了后面的内容。
妈妈叫我吃饭──妈妈每天都这么早起来叫我吃饭──妈妈多么辛苦──这是母爱的体现──体现母爱的事还有:半夜起来给我盖被子,为我剪指甲,掏耳朵……
听到鸟的叫声──多么美妙──可惜鸟太少──环境被破坏造成的──要保护环境,保持生态平衡……
……
可见,联想与想象,要收集材料和确定主题的过程中,作用非同一般。思维一旦被激活,就如万斛泉水,奔涌而出。学生不再感到无事可写,无话可说了。
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联想和想象时,特别是刚开始训练时,要强调学生从一点出发,进行联想和想象,不要信马由缰,不着边际。
二、情景与细节的联想和想象
如果材料和主题的确立是构建作文大厦的框架结构,那么,情景与细节的联想想象则是室内装修,是使之美化、写出新意的重要手段了。
我在教学实践中,特别是记叙文教学中,提醒学生一定要在头脑中再现具体的情景和细节,大到环境氛围,小到一颦一笑,都要在脑海中活灵活现的想象出来。这样才能使文章不落俗套。
以表现母爱的掏耳朵为例,第一位同学写到:
星期天上午,我正在家里做作业,突然听到一阵笑声,我出来一看,原来是邻居张婶正在给她的女儿小倩掏耳朵。母女俩有说有笑,这场面多么令人感动啊……
而另一位同学写到:
冬日暖暖的阳光,照着大地,照着母亲照着我。我枕在母亲的膝上,仰面看见母亲耳鬓的几丝银发,在阳光中一闪一闪,刺得我的眼有些发涩有些痛。她的额头也已爬上了几条皱纹,那沟沟壑壑里,有她三十五年来自己的风风雨雨,也有十三年来为我的酸甜苦辣。
母亲的目光那样专注,手是那样轻柔,耳勺也那样轻柔。那痒痒的感受传遍我的全身,像童年每一次温柔的抚摸,像童年每一声温柔的呼唤,和着这冬日暖暖的阳光,沁入我的心脾。
显然,后一位同学在写作过程中,联想和想象非常丰富,从而营造出这样温馨的氛围,写出这样生动的细节和细腻的内心感受,从而使文章呈现出新的境界。
当然,作文要真正做到创新,仅从这两方面去作是远远不够的。但联想和想象肯定是重要的一步。“联想的流畅性、奇异性、能突破时空限制,架起创造的桥梁。想象的新颖性、独特性,能创造新形象,创造典型。”
21世纪是知识创新、科技创新的时代,创新必将成为21世纪中国教育的主题。愿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积极探索,那么,创新的思想之花,必将开遍神州,我们祖国的花朵,也因之而更加灿烂芬芳。
中考 高考名著
常用成语
新学网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090062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