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北碚区王朴中学校 赵良英
3、“秋蝉啼唱图”
⑴ 第五段着重写什么?给人一种什么感受?
秋蝉的残声;悲凉。
⑵ 作者告诉我们秋蝉在北平就像蟋蟀耗子一样,“像是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家虫”,一个“养”字道出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闲适、亲切,却又隐隐有着说不出的凄寂。
小结:作者写秋蝉,说它们“像是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家虫”,仿佛让我们听到满城的秋蝉声,感觉秋天无处不在。作者形容那是“衰弱的残声”,“衰弱”突出蝉声之小,而着一“残”字,则让萧瑟的气氛笼罩着故都,让人顿生悲凉之感。
4、“秋雨话凉图”:
⑴ 北方的秋雨比南方“下得奇,下得有味,下得更像样,”这体现在哪些方面?
灰沉沉的天气,凉风一起,便下起雨来;秋雨过后,天气很快晴朗;秋雨过后,温度下降得快,“一层秋雨一层凉啦!”
⑵ 雨过天晴日出,作者笔下的人物款款而出,作者抓住一个什么字来写?
“闲”字。身份的“闲”,十足的“都市闲人”:“著者很厚的青布单衣或夹袄”──一副闲散的模样;“咬着烟管,在雨后的斜桥影里,上桥头树底去一立”──闲适的姿态、神情;说话的声调──缓慢悠闲。
季节、景物的味(秋味)、人的主观心绪、说话的腔调融为一体,这一切都能唤起人们既悠闲又落寞的感觉。
⑶ 雨后话秋有一句, “哎,天可真凉了,” “了”字念得很高,拖得很长。分角色朗读这句话,体味“故都的秋”的秋味。
悠闲中透露出一种感伤和落寞。
小结:秋雨及雨后话秋凉的场面,是作者精心细描的秋景图,“忽而来一阵凉风”“便息列索落地下起雨来了”,写秋雨到来时的情形,既不同于夏雨的噼里啪啦,也不同于春雨的绵绵不绝,“息列索落”这个拟声词写出了秋雨的静,不喧闹,不缠绵;雨后“云渐渐地卷向了西去”,一个“卷”写出了秋雨经过之快。几句话活灵活现地写出了秋雨忽来忽去、干脆利落的特点。
都市人那青布单衣、夹袄,色调是清的;咬着烟管,在斜桥里上桥头树底下一立,缓慢悠闲地和熟人微叹着互答,心态是闲的;说的内容也是关于秋的凉意的,而那悠长悠长、平平仄仄的京腔京韵,让人平添一缕乡愁,平生一种寂寞悲凉之情。
5、“秋果奇景图”:
⑴ 作者突出写什么?
写秋果。
⑵ 在作者的笔下,秋果又是一番什么样的景象呢?作者特意为它着上了什么色彩?
“淡绿微黄”。
⑶ 作者在前文将淡红色的牵牛花视为最次,枣子熟了不也是红的吗?非也,作者欣赏的是枣子的微绿淡黄,也正吻合了作者悲凉的心境。
作者认为当果实显出“淡绿微黄”的颜色的时候,正是秋的全盛时期。而淡绿微黄的颜色也是清淡的色彩。
总结:作者写故都的秋景,五幅画面都是围绕秋的清、静、悲凉的特点来选取景物的。写秋色,突出清淡的特点;写秋声,突出静寂的特点,作者在这样的清静的秋生秋色里品味到的是孤独、寂寞和悲凉。
五、探究:赏析情景交融的写作特色
作者笔下的秋是清、静、悲凉的,作者为何不写明艳之色,繁闹之境?
知人论世:“文学作品都是作者的自叙传。”(郁达夫)
1、走近作者。
2、作者的一些人生经历:
⑴ 我还长不到十二个月,就因营养不良患起了肠胃病来了。一病年余,由衰弱到发热而痉挛;家中上下竟被一条小生命而累得精疲力竭;到我出生后的第三年春夏之交,父亲也因此以病以死,在这里总算是悲剧的序幕结束了,此后便只是孤儿寡妇的正剧上场。(郁达夫《自传·悲剧的出生》)
作者一出生就遭劫难,接着“父亲也因此以病以死”,再下去是“孤儿寡母的正剧”,这一切给作者的一生铺就了底色。
⑵ 在哥哥家里小住了两三天,我因为追求龙儿生前的遗迹,一定要女人和我们复搬回什刹海的住宅去住它一个月。
院子里有一架葡萄,两棵枣树,去年采取葡萄枣子的时候,龙儿站在树下,兜起大褂,仰看着树上的我,我摘取一颗, 丢入了他的大褂里,他的哄笑声要继续到两三分钟。今年的这两棵枣树,结满了青青的枣子,风起的半夜里,老有熟极的枣子辞枝自落。女人和我,在这样的时刻,最怕听的就是这滴答的坠枣之声……
现在去北京远了,去龙儿更远了,自家只一个人,只是孤零丁的一个人,在这里继续此生中大约是完不了的飘泊。(郁达夫《一个人在途上》)
郁达夫一生漂泊不定,只有在北平居住的一段时间中,才与妻儿共享家庭生活的幸福,但他的长子龙儿因患脑膜炎死在了这里。故都北平是郁达夫幸福与悲苦交织的所在。
⑶ 国民政府,是国民的政府,是为人民谋利益的政府,它的基础是建设在国民的全数上的,然实际上是在这国民政府内左右政治的大局的,只有几个人,几个和民众漠不相关的前世纪伟人……政府仍在说政府的话,被压迫阶级的满肚皮的苦楚,仍旧是吐不出一二分来……(郁达夫《自传》)
社会的动荡,当局的腐败都在郁达夫的心中留下了浓黑的阴影,这是本文悲凉伤感之音的又一个由来。
3、本文的写作背景:
1933年到1937年,日军侵占东北,虎视中原,迫于白色恐怖的威胁,郁达夫离开上海,避居杭州,过着隐居生活。居无定所、颠沛流离,饱受人生痛苦,内心极度的苦闷、寂寞。1934年7月,郁达夫“不远千里”从杭州到北平,饱尝了故都的秋味,写下了名篇──《故都的秋》。
郁达夫将个人的不幸、现实的动荡、政局的腐败都融入到秋景、秋色、秋声、秋味、秋意里,“一切景语皆情语”,“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景由情生,情景交融。清、静、悲凉的故都之秋正是郁达夫清、静、悲凉的心灵之秋的折射,写自然之秋,书心中之愁。因而,作者用这种感情来看外界时,看到的就只能是冷清的秋色,听到的也只能是寂寞的秋声。那么,也就不难理解作者为何不写香山的红叶,地坛、颐和园的游人如织了。
中考 高考名著
常用成语
新学网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090062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