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入1】
陈××,粗纱间,十七岁,泰州,(已做)一年三个月,(父亲)当兵,(包身钱)不知,(做主)叔叔。
明××,粗纱间,十六岁,泰州,(已做)八个月,(父亲)种田,(包身钱)十元,(做主)父母,──此人流火(脚气)很厉害。
蔡××,筒子间,十七岁,镇江,(已做)两年,(父亲)不知,从小做童养媳,(包身钱)不知,(做主)公公。
陈××,粗纱间,十五岁,扬州,(已做)一年半,(父亲)种田,已死。
陈××,粗纱间,十六岁,镇江,(已做)一年,(父亲)已死,(包身钱)不知,(做主)跟人逃荒来沪。
以上是上海的一位女大学生为夏衍收集的包身工资料。从资料中可知,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在上海的外资工厂里,有一群与今天的高中生年龄相仿的女孩子,正廉价地出卖青春,为资本家创造着惊人的利润。
今天,我们就去看看她们的悲惨生活吧!
听课前想一想:
1、中国被称为“世界工厂”,你知道其真正原因是什么吗?
2、你的亲戚或朋友中,有与你年龄相仿的人在外资工厂打工吗?他们的生活怎么样?
【导入2】
你知道什么叫“包身工”吗?它是旧中国社会一种变相的贩卖奴隶的形式。被贩卖的是青少年,由包工头骗到工厂、矿山做工,他们的身体不是他们自己的,工钱全归包工头所有,承受着资本家和包工头的双重剥削。你一定想像不出,在70年前的帝国主义经营的工厂里,包身工们怎样睁着一双失神的眼睛,拖着沉重的双腿在来回地工作着,一不小心,就会遭到一连串的打骂。而现在和他们年龄相仿的你们,坐在明亮的教室里,聆听老师的教诲,如沐春风,这一定也是包身工们做梦也想不到的。
作家夏衍在1935年经过几个月的实地考察之后写出来的《包身工》,真实记录了上海东洋纱厂纺织女工的艰难生活,替那些“呻吟着的锭子上的冤魂”发出了“振聋发聩”的呐喊,也开创了中国报告文学的新记录。
【导入3】
“包身工”是旧中国社会一种变相的贩卖奴隶的形式。被贩卖的是青少年,由包工头骗到工厂、矿山做工。他们没有人身自由,工钱全归包工头所有,受资本家和包工头的双重剥削。本文反映的是三十年代上海纺织厂里包身工的情况,是作者在一九三五年经过几个月的实地考察之后写出来的。它真实地描述了旧中国包身工的苦难生活,无情地揭露了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残酷压榨中国劳动人民的罪行,坚信中国工人必将起来反抗,粉碎自己身上的枷锁。文章以“包身工”为题,表现了作者对这种罪恶制度的愤怒控诉,和对那些青少年奴隶的深切同情。
【导入4】
本文作者夏衍,原名沈端先,浙江杭州人,现代著名剧作家,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的发起人之一。代表作有报告文学《包身工》和话剧剧本《上海屋檐下》、《法西斯细菌》等。
《包身工》,1936年发表于“左联”机关刊物《光明》创刊号,它反映的是“一·二八”前后到抗日战争前夕这一时期国民党统治区社会的黑暗。那时,中国农村在帝国主义特别是日本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下,日益破产;东部沿海地区大批贫苦农民涌向城市,又为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提供了廉价的劳力;靠近上海的苏北地区,每年都有大批无法生活的农家女子,被诱骗到上海做“包身工”。日本资本家为了避免上海工人运动的威胁,就大量地雇佣包身工来代替普通的自由劳动者。这篇文章针对帝国主义这种残暴掠夺,进行了有力的揭露和严厉的抨击,它对于动员人民起来反抗日本帝国主义起了一定的作用。
【导入5】
同学们,一提起工人,我们的脑海里很快会想到头戴圆形工作帽、身穿劳动布工作服的工人形象,也许会想到今天的蓝领、白领。但是,谁会想到,在本世纪初的中国,却生活着这样的一个特殊的工人阶层,他们住的是十七八个人挤在一起的“鸽笼”,吃的是豆腐渣熬成的稀汤和烂菜叶。他们的年龄与我们相仿,甚至更小,但他们干的却是每天十二三小时繁重的纱厂劳动。她们没有阳光,没有欢笑,甚至她们也不拥有她们自己──这就是“包身工”,受着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双重压榨、失去人身自由的“包身工”。从本世纪的三十年代起,一个伟大的剧作家,一直向人们含泪诉说着“包身工”的苦难生活──
中考 高考名著
常用成语
新学网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090062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