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进敏
我初识《论语》,是在孩童时代。“文革”初期,上课兴背“红宝书”,其中有“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温、良、恭、俭、让”等句子,老师也未说明这是毛泽东引用孔子的话,学生娃只管哇哇背,还以为是老人家的“最高指示”呢。到了中学毕业前夕,批林批孔运动来了,才晓得那些话及“克己复礼为仁”等出自《论语》,是历史上的“复辟狂”且和林彪一个祖坟的孔老二说的,《论语》当然是大毒草了,报刊上的批判文章也铺天盖地。直到上大学后认真读过两遍《论语》,才明白完全不是那回事!
后来,无论在家乡的高中任教,还是六年后调到市里的一所中专学校,《论语》一直伴随着我,课余闲暇翻阅诵读,每次都会有新的感悟或收获。《论语》作为孔子思想的集中体现,历经几千年,仍闪烁着智慧的光华,甚至成为中华民族性格的一部分。仅就孔子的教育思想而言,对今天的我们仍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孔子还非常注意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他不赞成读死书,提倡读思相融,读有所得,较系统地总结了读书与思考的关系,指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同时,他又首倡“复习法”:“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这些观点极具哲理并包含着朴素的辩证法。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自觉汲取这些传统教育思想的精华,真是受益匪浅。另外,我们今天学习国外经验,搞“快乐教育”,其实,这恰是我们老祖宗的发明。《论语》里写得再清楚不过了:“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每遇辅导差生,恨铁不成钢情绪急躁时,“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就会在耳边响起,提醒自己不可灰心,要有耐心;当自己偶尔在课堂上出错,或遇到解答不了的问题陷于难堪时,也决不敢敷衍塞责,误人子弟,“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圣贤之语既是对学风的要求,更是对教风的规范。《论语》中对从师的阐述更见精辟,如“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等,成为传诵千古的名句。这部儒家经典对自己的启迪,使我受益终生。孔子说:“朝闻道,夕死可矣”,这是一种多么伟大的求知与献身精神。与时俱进,建设小康,我们不正需要这种精神吗?祖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不是包袱,而是治国兴邦的利器!读《论语》,使我更深刻地认识到了这一点。
──原载《中国教育报》2006年5月18日第5版
中考 高考名著
常用成语
新学网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090062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