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说当然并不意味着孔子的学说根本就不具有功利的目的。事实上,正如我们已经知道的那样,孔子毕生甚至包括生命的最后时刻,都没有完全放弃对现实政治的关怀和投入。他虽然毕生怀才不遇,但他对现实政治始终如一具有极高的热情和参与精神。不过,我们需要明了的是,孔子的这种投入与参与,并不是以一己的私利为目的,而是通过政治的参与以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通过这种现实政治的中介达到治国平天下的至大目的。故而当他面对一连串的挫折时,也情不自禁地叹喟道:"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三年有成。"可谓雄心勃勃。
然而,孔子的理想在现实政治中并不曾得到实现。至于个中的原因,孔门弟子子贡曾作过分析,他认为:“夫子之道至大也,故天下莫能容夫子。夫子何少贬焉?”对于子贡的分析,孔子并不以为然,他说,“赐,良农能稼而不能为穑,良工能巧而不能为顺。君子能修其道,纲而纪之,统而理之,而不能为容。今尔不修尔道而求为容。赐,尔志不远矣!”显而易见,孔子对现实政治的关怀并不以现实政治为目的,更不以能否见容于世、能否取得收获作为是否成功的标志。他的关怀之所在只是修其道,纲而纪之,统而理之,求得内在心情的平衡与无憾而已。故而当他面对现实政治的时候,所致力寻求的是志同道合者,“道不同不相为谋”,能仕则仕,不仕则隐,现实的荣华富贵对孔子来说都“如浮云”,不足道。这种明智的态度既是孔子最终成功的关键,也是他深得后世儒者高度崇拜的原因之所在。孟子说:“孔子之去齐,接浙而行;去鲁,曰:‘迟迟吾行也,去父母之国之道也。’可以速而速,可以久而久,可以处而处。可以仕而仕,孔子也。”
基于这样一种认识,孔子从来没有把从政作为自己的唯一追求,尤其是当他遇到政治上的挫折时,便很容易在内在心情上建立起一种新的平衡,寻求新的人生支撑点。他宣称:“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将个人努力与客观实际效果分开,所强调的是尽人事,至于成功与否,那就不是个人的事了,而是在天命。他将自己与历史上几个有类似遭遇的人进行比较之后说:“不降其志,不辱其身,伯夷、叔齐乎!谓柳下惠、少连降志辱身矣;谓虞仲、夷逸隐居放言,行中清,废中权。我则异于是,无可无不可。”《史记集解》就此引马融的解释说:“亦不必进,亦不必退,唯义所在。”如果这种解释能够成立,那么可以说孔子从政的目的并不在于从政,而在于体现儒者应具备的社会良心和文化批判意识而已。
在后世儒者看来,从政与从学一般应分为两个不同的领域,能仕则仕,不仕则隐,隐则学。将仕与学分为两截,并作为一种连续过程。这种见解实际上有违孔子的精神。从孔子的一贯主张看,他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主张学而优则仕,但他既不是把学作为仕的准备阶段,也不认为仕必定意味着学的中断。在他看来,学与仕只是形式的不同,就其本质尤其是与人生意义的关联而言,学与仕并无本质区别,而是人生意义之不同形式的展开。有人曾问孔子,你老先生何不参与政治呢?孔子答道,“《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这就将为政看作是一种相当广义的生命连续过程。
鉴于此,当孔子明白在现实政治的道路上已不可能再有所作为的时候,他虽然一度表现为失望和消沉,但很快就寻求到新的人生支撑点。那就是以学术性的工作以实现自己梦寐以求的远大政治理想。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在晚年时曾说过,“弗乎弗乎,君子病没世而名不称焉。吾道不行矣,吾何以自见于后世哉?”那么,怎么办呢?稍经犹豫与困惑,孔子就毅然决定“因史记作《春秋》,上至隐公,下迄哀公十四年,十二公。据鲁,亲周,故殷,运之三代。约其文辞而旨博。故吴楚之君自称王,而《春秋》贬之曰‘子’;践土之实召周天子,而《春秋》讳之曰‘天王守于河阳’;推此类以绳当世。贬损之义,后有王者举而开之。《春秋》之义行,则天下乱臣贼子惧焉。”至于《春秋》的感召力是否真能使乱臣贼子惧,我们无意在此讨论。但我们由此而看到的是,孔子的学术关怀并不是为学术而学术,而是带有浓厚的政治气息和政治色彩,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这是孔子借助于学术手段而延续其政治生命。
借助于学术以谈政治,是孔子的一大发明,也为后世儒者乃至整个中国知识分子开启了先河。它既是中国知识分子政治上柔弱的突出表现,也是中国知识分子表达、宣泄自己的政治情绪的一种主要方式。中国知识分子之异于西方知识分子,中国传统士人之所以不愿在自然科学、技术科学上下功夫,恐怕都与这一特点密切相关。即从不从学作为终极目标,学而优则仕,能仕则仕,不仕则隐,隐则学。而这种学也不是为学而学,而是仕的延续,是仕途无奈之后的一种选择。故而从这个意义上说,孔子的学术情怀说到底仍然是其政治情绪的一种表现方式。因此,不论是研究孔子的思想,还是研究儒家学说发展史,甚至儒学史上那些貌似纯学术的枝节间题,究其初因与精神,恐怕莫不与现实政治有或多或少的关联,或是现实政治的学术证立,或是现实政治的学术解读与诠释。
中考 高考名著
常用成语
新学网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090062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