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德银
孔子一生志向远大,一心想用自己渊博的学识为朝政出力。但事与愿违,他从20岁开始为委吏(管理仓库)初涉官场后,一直到73岁因病而卒,期间五十多年的仕宦生涯中曾遭受多次重大挫折,并被迫带领弟子周游列国,流离失所长达十四年之久。先后到过卫、陈、曹、宋、郑、蔡、楚等国,总共会见过大小国君和权臣七十余人,希望能被起用,以推广自己的主张,但却处处碰壁,终生未能得志,留下很大的遗憾。对孔子仕途的各次遭遇,《论语》虽都有记录,但交待不详。现将各重大事件按时间顺序加以归整,并介绍相关背景,以便大家通过了解孔子仕途重挫经历,进一步了解孔子的性格思想和《论语》的背景、含义。
第一次受挫,年轻气盛,眼里揉不得沙子,因不满季孙氏越礼而愤然出走。鲁国自宣公以后,政权掌握在以季孙氏为首的“三桓”手中。鲁国大夫季孙氏把持鲁国的国政,代鲁国国君主持祭祀。因“八佾舞于庭”,越礼享受了周王才能享受的特殊待遇,孔子对此十分愤恨,怒斥季氏“是可忍,孰不可忍”。当时,鲁国已经发生战乱,孔子看到在鲁国已经没有从政治国的机会,在西元前517年(鲁昭公二十五年)他34岁那年只身离开鲁国到了齐国,开始了他的流亡生活。
第二次受挫,政治跨国界,有同化异邦之嫌,被齐国大夫误认为鲁国间谍被迫逃离。西元前516年,孔子从鲁国到了齐国后,想在齐国得到重用。他开始屈身做了高子的家臣,并借此与齐景公通上关系。齐景公也曾问政于孔子,孔子对齐景公谈了著名的正名思想,即“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并由此得到齐景公的赏识。但齐国的政权实际在掌握在大夫陈氏手中,齐景公虽认同孔子的思想却无法推行。齐景公也曾想以尼溪之田封孔子,但遭到晏子的阻止。孔子在齐国期间,还经常与与齐国太师谈论音乐,并在听到韶乐后深入学习,竟痴迷到了“三月不知肉味”的地步。但好景不长,转年(西元前515年),孔子遭到齐国大夫排挤,诬陷他是鲁国季孙氏派来的间谍,并要加害于他。孔子无奈,海外谋求发展的企图受挫,只好又逃回鲁国。
第三次受挫,做官心切,竟然应召叛臣,弟子子路极力反对而未果。孔子在齐国受挫回国后,从政之心有所收敛,把主要精力放在了做学问上,孔子的学说更加成熟完善。西元前504年,孔子48岁,鲁国大夫季氏家臣阳货劝孔子出来做官。因当时鲁国政权把持在季氏手中,季氏又受制于家臣阳货。孔子觉得“陪臣执国命”有悖天道,就没有明确表态。又过了两年,公山不狃以费叛乱后,派人请孔子出山。孔子考虑自己“循道弥久温温无所试,莫能己用”,就想应了这门差事,欲仿周文王和周武王之作为。但其弟子子路对孔子应召叛乱之臣的做法很不理解,几番阻拦,孔子也只好放弃。
第四次受挫,原已官运亨通,只因齐国使了小小离间计而被迫流亡。西元前501年,奸臣阳货被除后,孔子在他51岁时迎来了仕途的艳阳天,正式出任中都宰。52岁升任小司空(主要工程),53岁月提拔为大司寇(主要司法),55岁时代理臣相一职。由于其理政才能突出,把鲁国治理的井井有条。但孔子的能力和鲁国的大治遭到了齐国的嫉妒。齐国使出了离间计,派人给鲁定公和季桓子送来了八十名美女和三十乘良马。季桓子欣然笑纳并因此三日不理政务。孔子对季氏和鲁定公十分不满,感到治国大计无法实施,一气之下离开了鲁国,开始周游列国。
第五次受挫,因遭小人加害,生性过疑,害怕获罪而再逃。孔子周游列国的第一站是卫国。卫灵公对孔子还是很不错的,按照鲁国的标准给了他六万粟的俸禄,但没有安排实职。又遇有小人嫉妒孔子,向卫灵公进谗言而遭到怀疑。孔子怕自己在异国获罪,不得不逃往陈国。
第六次受挫,清高不屈而又想追逐礼遇,自感受到卫灵公羞辱而出走。孔子离开卫国去陈国途中,经匡地被围困五日。只好又逃往蒲地,又遇公叔氏叛卫,怕受牵连,又不得不返回到卫国求生。一日,卫灵公的夫人南子召见孔子,孔子不得已应见,引起众人特别是子路的猜疑和不快。过了个把月,在出车之时,卫灵公与夫人同车,而令孔子的车跟在宦官的后面,孔子感到被羞辱,扔下一句“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而离开了卫国。
第七次受挫,过于自负,想他人处处听从自己,卫灵公尊而不用只能伤心离去。孔子离开卫国先后到了郑、陈、蔡等国,但都不如意。不要说做官,就是性命也很难自保。不得已,孔子又回到卫国。并信誓旦旦地说“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三年有成。”但卫灵公表面看上去很器重孔子,但始终不重用,让孔子很是失望。孔子又于59岁那年,离开卫国西行。
第八次受挫,再次“饥不择食”,想替叛臣做事,弟子子路再次阻拦而未行。孔子离开卫国,晋国的中牟邑宰佛肸想叫孔子去做官。孔子想去,但遭到子路的极力反对。子路说:“从前我听老师说过,自己做了坏事的人那里,君子是不去的。佛肸凭中牟为据点谋反,先生您却要去他那里,这怎么说得通呢?”孔子无奈,感慨道:“是的,我是说过这样的话。但我不是也说过坚硬的东西,磨也磨不薄吗?不是也说过洁白的东西,染也染不黑吗?我难道是只匏瓜吗?怎么只能挂在那里,不想有人来觅食呢?”但孔子虽把话说到这里,最终还是没去。
第九次受挫,与虎谋食,遭人排挤,被桓魋提刀赶跑。既然到晋国做官子路拦着不让去,那只好又经曹国到了宋国,想在宋国谋一番发展。不料,宋国司马桓魋非常讨厌孔子,扬言要加害孔子。孔子一见不妙,虽然还很嘴硬,说到:“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却还是在学生的保护下,再一次落荒而逃。
第十次受挫,出言不慎,语过尖锐,遭人猜疑而再次被迫流亡。孔子在61、63岁期间,逗留在陈、蔡等国,曾被困绝粮落难,许多弟子因饿而病。直到弟子子贡到了楚国,楚昭王派兵迎请孔子才解围。在楚期间,楚昭王对孔子不错,要封地给孔子。但因孔子曾说过“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道乎”此类的话,使得楚国令尹子西担心孔子像周文王那样,借此称王于天下而极力反对,楚昭王也对孔子有了防范之心。孔子终不得重用,于是在其63岁时从楚国返回卫国。
第十一次受挫,固执己见,不合时宜,劝卫国正名而遭冷遇。孔子63岁到卫国时,卫国有许多孔子的弟子在做官。卫出公也有想重用孔子的意思。但孔子坚持自己的正名思想,劝卫国为政先要正名。但此时的卫国要按孔子的思想正名,卫出公必须把自己的王位让给其父。所以,孔子的主张自然不会被采纳。孔子因在原则问题上与卫出公发生矛盾,孔子也就再一次失去了为官的机会。
中考 高考名著
常用成语
新学网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090062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