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尼西亚共和国】 戴俊德
“智”(知)指智慧,智慧是由学习和思考获得。《论语》开卷首句就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劝人好学不倦,指出“好学近乎知”。孔子说:“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表示他并非生来就知道一切,只是喜欢古人讲的道理,用心探索而得。要学子“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宣扬“君子博学以文”。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教人不要读死书,只学而不去思考终究迷惘无所得,只去思考而不学习那就不切於事而危殆了。《中庸》书中还提到“实践”,即“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孔子也教人治学不要自欺欺人,即所谓“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信”是孔子四项教纲之一,“文、行、忠、信”。孔子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表示一个人如果没有信用,不知道他要如何立身处世。又说:“言忠信,行笃敬”说话忠心诚信,行为笃厚恭敬,在异邦也能走得开,不然,在自己家乡也行不通。教人“言必信,行必果”说话必须信实,做事必须果断。“与朋友交,言而有信”。指出:“民无信不立”如果对人民没有信用,失信於民,会导致领袖信用危机,国家政权就不能树立。“君子信而后劳其民”能够得到人民信任,才能使役人民。古书记载图大事者,必须取信於天下。海外华人商界有句口头禅“信用就是本钱”。由此可见,非但立身处世、安民治国,甚至经商都要有“信”。
“仁”是一种同情、爱护、帮助别人的思想感情,包含慈善、宽厚之心,也是儒家精神之一。孔子说:“苟志於仁矣,无恶也。”一个人能真心向仁,就不会做出坏事。认为推己及人就是实践仁义的方法,所以说:“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并说“仁者先难而后获”,一个仁人对苦难之事总是先行人前,获取回报却甘居人后。孔子把仁的具体形象说是“恭、宽、信、敏、惠”,就是对人恭敬、待人宽厚、与人信实、做事敏捷、施惠於人。但是行大仁必须明辨事理,因此子夏说:“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广博学习而坚守志向,切实问清而贴近思考推理,仁便在这里面了。
“勇”指勇敢。然而《论语》中所说的勇,不是好勇斗狠的“血气之勇”,而是行仁处事的“果敢之勇”。所谓“仁者必有勇”有仁德的人必定有勇气,果敢行事,因为他们所考虑的是如何行仁,没有考虑个人得失。由此可知“勇者不惧”为何会“不惧”,因为他“没有考虑个人得失”。孔子说“君子义以为上。君子有勇无义为乱,小人有勇无义为盗”。证明为何要“君子义以为质”。《中庸》一书把智、仁、勇称为“达德”,所以孔子说:“见义不为无勇也”。另外,因为儒家知天命,深信“死生有命”,一旦大难临头,就会听天由命,把生死置之度外,专心寻求对策,不会惊慌失措。
以上就是《论语》的精华!孔子教人要好学、博学、增进智慧、明辨是非;做人随和但立场坚定;要知道有些事是不能强求、要能看得开;对正义的事要果敢地去做;要有仁爱之心,能推己及人;所以儒家知命达观,知足常乐,助人为乐,问心无愧,心境坦荡,内心充实安乐。孔子说学习中自有乐趣,与知己朋友聚首自有乐趣,失意时可以做自己喜欢的事“从吾所好”,知者乐水、仁者乐山,各得其所。
(作者是印度尼西亚共和国雅华教联顾问、儒雅诗社社长。)
中考 高考名著
常用成语
新学网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090062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