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说,15岁的时候他开始立志求学。孔圣人开了这么一个头儿,后代就把“十五(岁)而尚志”作为一条教育的准则。
从孔子的出身看,他的家族可以算作是“士族”,社会地位低于贵族,高于平民。士族家庭的子弟多学六艺,也就是礼、乐、射、御、书、数。学好这些知识和本领,文的方面能懂得礼乐规范,会读书写字算算术,武的方面能射箭、驾车,若能谋得一官半职,逐渐就向着贵族阶层靠拢了。少年孔子的志向却不在这里。用他后来的话说,叫做“不志于谷”(见《论语》第八篇),也就是眼睛不盯在贵族赏给的饭碗上,只求获得一份俸禄。那么,他的志向在何处呢?这是一个值得思索的问题。
饿肚子总是无法忍受的,人先要生存。孔子家贫早孤,19岁娶妻,20岁生子,需要谋一份差事来养家糊口。《孟子》上说,他早年担任过“委吏”“乘田”。当时贵族要雇用“儒士”主管仓库、牛羊放牧一类杂务,孔子做这些下等的“鄙事”,地位比较卑贱。他可能还去太庙担任助祭,辅助管理祭祀事务。《孔子家语》这部古籍里记载,孔子的儿子出生以后,鲁昭公赠送他一条鲤鱼表示祝贺。因此,这个婴儿便取名为“鲤”,字伯鱼。猜想,那时孔子在道德学问方面大概已经有了些声名,不然如何能得到一国之君的关注呢?他志存高远,默默地学习着,思考着,追求者,汲取了丰厚的古代知识,集聚着思想的光辉。
孔子在太庙里做助祭之役的时候,“每事问”,即仔细讯问祭祀的细节。于是有人讥讽道:诹人(叔梁纥)的儿子名气似乎不小,号称懂得周礼,可他进了太庙,这也问,那也问,恐怕名不副实吧。孔子听了这些闲言碎语,一笑而已,回应道:“是礼也。”(见《论语》第三篇)这里“太庙”指鲁国的周公庙,是祭祀祖先的地方。
孔子答复的那句话,古人理解为:“礼者,敬而已矣。虽知亦问,谨之至也,其为敬莫大于此。谓之不知礼者,岂足以知孔子哉?”(引自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大意是说:礼,实质上就是恪守古代的礼仪规矩罢了,要心怀恭敬才行。虽然知道了,也还要再次询问,这表示出最大的敬畏之心和严谨的态度。浅薄之人说孔子不懂得“礼”,这也太不理解他的胸襟和学识深度了。
现代国学专家钱穆先生在《孔子传》一书里,对“是礼也”三字作出另一种解释,大意是:孔子这句话乃是反问,带有诘责的意味。当时鲁国太庙里存在着种种不合乎古代周礼的现象,而人们并未察觉。孔子不想直言其谬误,故意发问,实际上是提醒那些大人先生,促使其反省:某祭器不宜放在这里,某诗歌不宜在此处演唱。由此,能够看出孔子的君子风范了。
还有一件事也值得记住,那便是孔子拜郯子为师,学习古代知识。此事见于古籍《左传》,时间在鲁昭公十七年秋天,孔子27岁。
郯子是郯国的国君,生卒年不详。这个区区小国在当时颇有些名气,因为郯子治国有方,才识过人,赢得百姓拥戴。鲁昭公十七年(公元前525年),郯子朝拜鲁国,昭公设宴款待。席间,有位鲁国大夫问:远古帝王少昊氏是怎样以“鸟”给官命名的?郯子回答:少昊是我的祖先,他初登王位时,有凤凰飞来,就拜鸟为师,用鸟名来称呼各种官职。比如:
掌管历法的官叫“凤鸟氏”。凤凰是吉祥神鸟,它出现预示着天下太平;
掌管春分、秋分的官叫“玄鸟氏”。玄鸟即燕子,春分飞来,秋分离去;
掌管夏至、冬至的官叫“伯赵氏”。伯赵即伯劳鸟,夏至鸣叫,冬至停止;
掌管立春、立夏的官叫“青鸟氏”。青鸟就是鸽鸬,立春鸣叫,立夏停止;
掌管立秋、立冬的官叫“丹鸟氏”。丹鸟即雉,立秋来,立冬离去。
以上这四种鸟都是凤鸟氏的属官。主管教育的官叫“祝鸠氏”(司徒)。祝鸠孝顺,所以用它命名。此外,还涉及五鸠、五雉、九扈等鸟名与官名。
郯子学识渊博,侃侃而谈,语惊四座。孔子听说了,就前去拜见,向郯子请教古代官制方面的知识。用《左传》的原话来表述,是这样的:仲尼闻之,见于郯子而学之。既而告人曰:“吾闻之:‘天子失官,学在四夷’,犹信。”大意是说:孔子听说此事,拜见郯子而求教。不久告诉别人:“我听过这个说法:‘周天子丧失了对中央官学的控制,典章仪礼等学问流散在四方边远地区’,看来这话还是确实的。”
《史记》里还提到:孔子17岁那年,鲁国大夫孟僖子病重将亡,告诫自己的小孩懿子:如今孔丘年少好礼,将来会有远大前程吧,我死后,你一定要拜他做老师。待孟僖子去世以后,懿子就与兄弟南宫敬叔一起,到孔子那里学礼。而后来,这个南宫敬叔还向鲁国君主提出,想陪同孔子前去拜访老子。鲁君赠送他们车马和仆人,促成此事,于是孔子得以向老子“问礼”,增长了礼乐、道德方面的学问。
但这段史料,后人多有怀疑,认为懿子学礼这件事应该发生在孔子34岁那年,那时孔子已经创办私学,招收门徒了,而他17岁时还在刻苦求学。至于孔子见老子一事,虽然《史记》《孔子家语》《礼记》《吕氏春秋》《庄子》等古籍中多有记载,可说法比较杂乱,“不徒其年难定,抑且其地无据,其人无徵,其事不信”(引自钱穆《先秦诸子系年考辨》中“孔子与南宫敬叔适周问礼老子辨”之专章)。史学家司马迁却笃信,17岁的孔子已然能够担当老师的重任,并曾经从师于郯子、老子这些学问大家,这表明了《史记》作者个人对孔子的高度崇敬。
有意思的是,司马迁还记录下老人家的身高:孔子长九尺有(又)六寸,人皆谓之“长人”而异之。(古代的1尺短于今天,但九尺六寸的身高,进入国家篮球队应该够格了。)“异之”,就是认为他奇异。想想看,这么一个大个子,脑袋里有那么渊博的知识,而且志向远大,以拯救天下苍生为己任,也真是够奇异的。
这位长人和奇人,30岁上下做了教师,于是“孔丘”变成了“孔子”。子,古代对男子的美称。对老师,那时都尊称“子”,而“孔子”后来在老师里排第一名。私塾里供奉的祖师爷排位,大概都喜欢写这个定语:大成至圣先师。
中考 高考名著
常用成语
新学网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090062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