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文属小品散文,篇幅不长,但构思十分严谨、紧凑,围绕“动人”二字,凭借短短几百字,表达了学生对老师由衷的敬佩、赞美之情,这得力于作者高超的写作手法,请就此谈谈你的看法。
虚实相生:写先生博闻强识,“敲打他的秃头”酣畅地背诵,足见其“动人”;写讲到紧张处,演讲变成表演之“动人”;写讲完后,“大汗淋漓,状极愉快”,就更“动人”了。作者紧紧抓住梁任公演讲时的感情投入,细致入微地刻画他的性格气质,令人如晤其面,如闻其声。这是实写。至于文中说二十年后“我”触景生情,“顿时”忆起先生的演讲,看似平铺直叙,实乃曲笔,道出了先生的演讲对人的深层影响;又如,具体写听众的反应——时而“屏息以待”,时而“跟着他欢喜”,时而“泪下沾襟”,甚至听后,“不少人从此对于中国文学发生了强烈的爱好”……这些都是虚写,侧面烘托了演讲所具有的强烈的感召力。虚实的完美结合,避免了松散、拖沓,使文章生动活泼、变幻多姿,写透了学人本色,也体现了作者丰厚的文化底蕴和运笔自如的功力。
对比:篇首说明青年学子对先生景仰的缘由,用两个“倒不是因为……”借青史威名尚不能同学术文章相比肩,于鲜明的对照中衬托出他的博大精深;同时以“显宦”“叱咤风云的人物”来比照,强化他的不同凡响。此外,还以直接听演讲和读这篇演讲稿趣味上的差别,以及先生“笔锋常带情感”与他在言谈演讲中所带情感的悬殊,突出这次演讲的声情并茂。充分地运用多层次多方面的对比,使得人物形象呼之欲出。
拓展视野:借助想像,或借一种图像来表现另一种图像,或不把事物的全貌展现于读者面前,而是利用“折射”让你看到这件事在周围激起的片片涟漪,这就是“虚”的表现手法。它让你如观水中月、看镜中花,引你揣摩“象外之象”“言外之音”。
你能品味出文中“虚”里蕴含的妙趣吗?相信在你的再创造中,一定能得到极大的审美享受。
2、综观全文,既有充分的叙事,又有充沛的抒情,融合了作者对梁任公的敬仰之情、欣赏之情和赞美之情,这些情感的表达,有的是直接的发自内心的评价;有的是半直接半含蓄的,表达一种心情,但不是直抒景仰赞叹之情;有的则是完全含蓄的,看不到赞美之词或任何表达心情的词句。你能分别找出几个与它们相应的句子吗?
直接的表达“那时候的青年学子,对梁任公怀着无限的景仰”“先生尝自谓‘笔锋常带情感’,其实先生在言淡演讲之中所带的情感不知要强烈多少倍”“有学问,有文采,有热心肠的学者,求之当世能有几人”,感情袒露、浓烈,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半直接半含蓄的表达“我很幸运地有机会听到这一篇动人的演讲”“他敲头的时候,我们屏息以待,他记起来的时候,我们也跟着他欢喜”“除了当时所受的感动之外,不少人从此对于中国文学发生了强烈的爱好”通过“很幸运”“动人”“欢喜”“感动”这些词,表达了一种学生对老师的崇拜之情。
完全含蓄的表达,对人物外貌的描绘,既写实相又写神采,可以体会到字里行间的欣赏赞美之情。也许是因为爱之过甚,在遵循人物固有特点时,又略有夸饰,如“风神潇洒”“光芒四射”;又如“他真是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有时掩面,有时顿足,有时狂笑,有时太息”,纯粹是动作描写,但我们仍能从中体会到作者的,一种感情。
中考 高考名著
常用成语
新学网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090062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