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根元
人天生需要丰富的色彩。单调对人无疑是致命的打击。语言变化本来就是个过程,从一些具体语言成分来说,某些色彩显了,某些色彩隐了,而语言系统在运动中一定要保持丰富的色彩,所以要不断显现新颖色彩、外来色彩、现代色彩等,为我们的语言提供营养,满足我们交际的需要。
三
新词新语的整理和研究推动规范观的调整,还表现在尝试既分析又综合地考察词语的品位或者规范度。
现在有不少学者说,谈语言规范的原则还好谈,一举例就麻烦了,你举不规范的例子,举太平常的,老一套,没意思,举有意思一点的吧,争论就来了。还有的学者说,最怕举生造词语的例子,说不定什么时候在什么地方就用开了。闵家骥等的《汉语新词新义词典》(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在“前言”里加了说明:“本书所记录的新词就目前来说并不都完全合乎汉语词汇的规范,个别的可能近乎生造,但作为一部反映新词面貌的词典,我们予以从宽收录。”这是个聪明的做法。
生造词语当然不少,不过判断起来不容易,尤其是“可能近乎生造”的。问题是我们判断的标准太模糊。此外,在好的和生造的之间还有很大的空间,简单地分为好的、规范、生造,本来就有欠缺。所以后来进一步考虑了判断的标准,提出了“品位”和“规范度”,即使是规范的,也有程度之分。规范度太低的,就差不多是生造了。例如我们很多人觉得“一国两制”品位高,规范度高,而“五四三办公室”就差劲;表示设备等的“硬件”和组织管理等的“软件”还不错,表示引进的外来人才的“活件”就差不少。
有的学者陆续提出要综合语义、逻辑、语音、语法、语用等标准来考察规范度。(见《重新认识语言,推动语文规范化》,《语言文字应用》1994年第1期)当然,这些因素的主次等关系还要进一步研究。我在《文学作品中的新词语》(《修辞学习》1994年第5期)一文里试着分析了.“灰颓、渴盼、泼脱、抒泄”这几个词。我觉得两个双音节形容词或者动词常常能合成一个双音节词。有一种情况是并列的两者有“而”或者“又”的关系。如果这种关系比较牵强,就比较难合成,如“泼辣”和“洒脱”,而且“泼脱”的构音也有些不妥,像拟声词。即使有不少“而”或者“又”的关系也不一定好合成,否则“而”和“又”一类在短语里不是只起过渡和松开的作用了吗?像“灰颓”里的“灰心”和“颓丧”,后者还包含了前者并且程度又甚于前者。“渴盼”里的“渴望”和“企盼”,前者也包含了后者又甚于后者。“抒泄”里的“抒发”和“发泄”缺少“而”或者“又”的关系,如果从“又”的关系方面来看,色彩一褒一贬也合不好。
中考 高考名著
常用成语
新学网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090062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