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遇
21世纪是一个流行网络的时代,随着计算机网络的发展,上网用户也在迅猛增加。网络语言则是指“网民”“网虫”在网上使用的语言。网络语言作为一种新兴语言,其使用人群及使用范围的特殊性注定了这类语言有自己鲜明的特点。
网络语言的使用者大多是一些创造力和模仿力都很强的年轻人,他们善于也乐于接受新鲜事物,也正因此,网络语言才会不断推陈出新。颇具创新性的网络语言中最经典的恐怕就是把“电子信箱”译为“伊妹儿”了,该词不但语音对译准确,而且减少音节,符合语言的经济原则,更有意思的是,“伊妹儿”还被赋予了期盼、多情一些感情色彩在内。把“丑男”称作“青蛙”来源于传统童话《青蛙王子》,网民创造的这些词语,既形象生动又加入了汉语文化因素在内,大大丰富了汉语词汇。
网络语言的交际环境与传统的语言交际环境不同,还往往带有私密性,这就使网络语言打上个人的烙印,但一旦传播开,就以惊人的速度在网民中迅速流行起来。如有的网民喜欢“装小”,使用重叠词表示亲昵和俏皮,在聊天中满嘴的“漂漂、东东、笨笨、坏坏”等。
然而,在认识到网络语言鲜明特点的同时,我们必须认识到,有一部分网络语言属于文字垃圾,严重污染了我们的母语,并带来了一系列的负面影响,我们有必要对之进行合理的清除,纯洁汉语。
比如错别字和不规范的用法,在网络语言中,有的错别字是在打字过程中出现却又不愿改正的,如“板斧”(版副)、“油饼”(有病)等,但更多的是网民故意使用错别字。把“我”说成“偶”,“你”写成“泥”,“这样子”故意说成“酱紫”等。这些用法既毫无道理可言,又给读者造成了一定的理解困难,破坏了汉语规范化进程。
更为严重的是,网民在进行交际时经常会把汉语和西洋字母、阿拉伯数字杂糅使用,玩弄一些文字游戏,如3ks、我T(踢)你、你可真BT(变态)等,给汉语带来了极大的混乱。语言文字是一个民族文化最重要的载体,汉语作为表意文字传承了中华悠悠几千年的文化,在网络时代,我们必须捍卫汉语的纯洁,使其文化传承的作用发挥得更好。
或许有人会质问,语言是个开放的系统,我们不应封闭,而应该善于接纳。我们的态度是,并不是要拒绝一切新鲜词语,而是择其善者而从之。我们对那些既有合理性,又有文化品位的词语热烈欢迎,如“伊妹儿”“青蛙”“恐龙”等都可以接受。但是我们坚决要把那些乱七八糟的既不合理又无意义的词语拒之门外。如“酱紫”“大典化”等。如果网民在创造词语时,既能考虑合理性,又能渗透一定文化色彩,这样的词语一定会颇受欢迎,网民也为丰富祖国的语言尽了绵薄之力,何乐而不为?
中考 高考名著
常用成语
新学网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09006221号